區塊鏈如何賦能對資管產業的「穿透式監管」?
金融界/付一夫/張詠晴編譯
2019-01-14 16:19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大熱,關於如何將其應用到各種金融場景的討論越來越多。在筆者看來,區塊鏈的種種技術特性,可以很好地實現對資管產業穿透式監管的賦能,並有效克服當中的一系列痛點。

 

穿透式監管是關鍵

 

近年來,隨著中國資產管理業務的快速發展與規模的不斷攀升,業務類型開始橫跨不同產業、不同市場與不同機構。然而,資管產業中卻亂象叢生,諸如多重嵌套、槓桿疊加、明股實債、監管套利、非法從事資管業務等不斷湧現,相關監管部門也存在難覆蓋、難查核、難追溯等問題。

 

而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與金融科技的來臨,讓金融風險經過業務層面的複雜結構化處理和技術編程後,隱蔽性大大增加。這無疑會顯著加大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且不利於系統性風險的防範與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障。

 

也正因為如此,如何進一步完善資管業務監管制度一直都備受關注。儘管各監管部門都出台了本產業的資管業務規範文件,但始終沒有有效地解決上述問題。

 

追本溯源,在於分業監管體制下,不同類型機構開展同類業務的行為規範和監管標準不夠統一,而「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現狀,也難以讓監管部門實現對資管業務的全流程監控和全覆蓋監管。因此,欲助力資管業務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當務之急便是轉變監管理念,強化監管統籌,並按業務屬性確定行為規則和監管主體。

 

基於上述背景,「穿透式監管」的概念應運而生,具體是指透過金融產品的表面形態,看清金融業務和行為的實質,將資金來源、中間環節與最終投向穿透連接起來,按照「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甄別金融業務和行為的性質,根據產品功能、業務性質和法律屬性,明確監管主體和適用規則,對金融機構的業務和行為實施全流程監管。

 

穿透式監管旨在打破層層嵌套、降低槓桿,改變投資者不能清晰看到底層資產方面的現狀,為解決上述資管新規後的監管重點與資管產業的普遍痛點,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基本理論框架。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分散,缺乏統籌協調,而且場內與場外、不同金融基礎設施之間互聯互通不暢,資訊登記系統也處於分割狀態。同時,資產管理業務統計分散在各產業監管機構,數據收集、資訊統計、風險監測等方面沒有統一的標準,對最終投資者和底層資產的穿透核查困難較大。為此,迫切需要找到能夠突破現實桎梏的技術,以便穿透式監管能夠真正落地。

 

區塊鏈技術或將成為賦能穿透式監管的解題之匙

 

監管機構扮演的角色是金融系統中秩序的守護者、規則的制定者以及衝突的制裁者,除了依託法律法規的監管執行準繩外,還需要真實有效可信的數據作為保障,方可達到監管的最終目標。

 

關於數據,其核心包含兩個空間與時間兩個層面。前者涉及到覆蓋範圍、是否向下觸及消費者、向上觸及生產者等領域;而後者則是強調數據的即時性、真實性與有效應。可以說,這兩個層面的建設程度與穿透式監管的實現,以及我們在適應新時期監管要求上的完成力度都是休戚相關。

 

日益成熟的區塊鏈技術,剛好能夠完美契合這一監管場景與要求。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觀點:區塊鏈如何賦能對資管行業的穿透式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