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黑天鵝:加密貨幣時代的散戶生存致富指南
快訊
2021-09-24 18:00

身為一名國際法律事務所的執業律師,每天的工作之一是處理複雜的商務案件,合約、條款、法院、執行成了我日常工作的核心。律師這個職業,讓我參與到世界秩序的重要一環-也就是法規制度,但我在成為一名律師前,曾一度「叛逆」地拒絕當律師,並選擇在學生時代走另一條網路創業的路。

當時創業,我選擇了一項我不熟悉(當時我並未認知到)的領域—健身營養產業的媒合平台。後來因為能力不足、產業知識不足,做了兩年失敗了(現在看來毫無意外),這個失敗的經歷,讓我寫下一篇網路爆文—〈這是一個創業失敗的故事:對於青創的各種陷阱提醒〉;創業也開啟了我對網路世界及電腦工程的興趣,不過也被迫回頭踏上律師的旅程。

跟別人相反,我先認識以太坊(Cryptocurrency),再回頭看比特幣。

當初會開始研究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是因為我的一個好朋友買了不少以太幣,整天跟我吹噓他賺了多少,突然又賠了多少。當初我一聽就覺得這是個騙局,不過身為充滿研究精神的律師,我決定自己要完全搞清楚,再想辦法說服朋友離開。在我認真投入研究以太坊及以太幣後,我發現內心某種東西,被這個全新的區塊鏈技術給觸動了,更瘋狂的是,我那時還不認識比特幣。

我開始寫文章,並在媒體開設「果殼專欄」,分享加密貨幣法規、監管趨勢分析,幾年下來大家開始習慣叫我果殼律師。我在加密貨幣圈的定位很特殊,有些人認為我是幣圈律師,有人認為我是自媒體作家,這個雙重身分有助於我接觸不同領域裡的精英人士。

我喜歡查理.蒙格(Charles T. Munger)談的「思維模型」,思維模型就是建立一個從這門學科看世界或事情的角度。就像軟體改版,人類為了生存,我們都需要更好的思維模型以在世界生存。

我跟Pei(高培勛,也是本書共同作者)的相遇就是兩種思維模型的碰撞。記得第一次碰到Pei是在一場演講中,透過友人邀請,我難得去聽了一場區塊鏈基礎講座,主題為「什麼是區塊鏈?」,而這是個我當時已經聽到爛的題目。

在不抱持任何期待下,看著台上一個留著小鬍子、瘦高斯文,講話卻慢吞吞(你從文字上看不出來)的傢伙,必須說,我從來沒有遇過一位講話如此之慢,讓急性子的我不耐煩的人。但奇怪的是,這傢伙談論著區塊鏈技術的本質,也是本書的主軸—抗審查。這套思維模型讓我頻頻點頭,期待他趕快講到下一句,讓我聽到更多。

這傢伙就是Pei。

Pei是一名工程師背景的投資分析師,也是一名比特幣信仰者,他早在二○一四年就成為早期投資者。Pei演講結束後,我主動上前跟他攀談,我們發現彼此看待區塊鏈這項黑天鵝科技的方向一致:區塊鏈是一項近代黑天鵝事件,他的出現無人能預測,而其「抗審查」能力所造成的影響非常巨大。光是比特幣,就已經澈底翻轉我們對於法律、貨幣制度、政府監管甚至是投資的認知。

區塊鏈與比特幣可以說共同改變了我們的人生,也促成我們第一次的相遇,當下,我心裡面只出現一句話:我必須跟這傢伙一起做點什麼。

與Pei越來越熟識後,我們決定合作開公司,在加密貨幣市場最淒慘的二○一八~二○二○年熊市間,我們做了不少事;

一、持續寫作、散播思想,並成立了一個訂閱制媒體,探討區塊鏈如何賦予散戶一個全新科技投資的機會,並持續宣揚我們將黑天鵝事件當作正面機會的投資方式。

二、我們運用自身影響力,在台灣連續舉辦兩屆全亞洲最大的「區塊鏈法律論壇」,深入瞭解區塊鏈技術對於法律、制度的衝擊,還有政府的因應方式,包括台灣政府的中央銀行、法務部、金融監管單位與金融機構的代表均出席參與,成為了在去中心化世界裡,中心化機構齊聚一堂的有趣畫面。

我們都是產業圈各有所長的專家,擁有不同的思維模型,彼此合作讓我們的認知邊界與視野有了飛快的突破,便決定將我們的認知與思維模型化為投資組合之一。

過去我們的投資風格長期被圈子內的人恥笑,量化(自動化)交易員覺得我們的做法太原始,無法透過「高頻交易」獲利;散戶覺得單純「購買比特幣」無法產生「固定收益」(固定收益是我們最恐懼的事),是無腦的HODL,還不如以合約、期貨槓桿等可以獲得短期高獲利率的方式。我們也嘗試尋找加密貨幣交易所合作,也屢屢被拒絕。

事實證明我們的布局,讓我們在加密貨幣市場翻轉後,獲得了良好收益,帳面上的實質獲利,市面上多數投資工具也難以比擬。

查理.蒙格曾說:「一個人只要掌握八十~九十個思維模型,就能夠解決百分之九十的問題,而這些模型裡非常重要的只有幾個。」

《尋找黑天鵝》一書,我們將分析這項區塊鏈新科技是如何翻轉世界,結合科普(這項科技應用為何得以成功)、法普(舊世界法規制度如何被顛覆)以及加密貨幣投資,將我們的思維模型完整整理出來,目的是希望為讀者指引出一條行動方針,擴張你的認知邊界。

本書最後一章是集合九封信的內容,告訴你我們如何落實本書的思想,也是我們在二○二○到二○二一年的忠實紀錄。而今天回頭來看這幾封信,恍如隔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