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啟示錄:從進擊到暴走
百家號-經訊 / 何渝婷編譯
2019-01-07 10:45

比特幣為何暴跌,比特幣完了嗎?這對真實世界有何啟發?比特幣圈內的紛爭,也讓人思考貨幣與貨幣政策的底層邏輯。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幾乎在一年之中,比特幣經歷了興衰成敗,從2017年12月接近兩萬美元,到2018年11月末跌破3500美元,價格縮水8成左右。除了比特幣,其他虛擬貨幣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媒體報導整個數位市場縮水85%。

 

歷史上,比特幣另外還有兩次也曾經經歷過這一尺度的下跌,但這一次下跌還是有所不同。之前比特幣絕對價格不高,玩的人很小眾,即使跌幅7成,彼時並未在圈外造成太大影響。這一次卻是萬眾矚目,幣圈從炙手可熱變為過街老鼠,混鏈圈的人也變得尷尬。

 

比特幣為何暴跌

 

比特幣完了嗎,這對真實世界有何啟發?

 

這一輪比特幣下跌,除了對加密貨幣的監管風聲外,從技術層面講與比特幣圈內部自行分裂有關,即所謂的「硬分叉」(hard fork)。在加密貨幣的行話中,所謂「硬分叉」,就是比特幣區塊的交易方式發生改變時,業界有沒有形成「共識」的話,那麼硬分叉就會出現——通俗地說,就會從一條鏈誕生從兩個不同方向的鏈,這意味著原來覺得數量恆定的比特幣會出現自我分裂自我複製。

 

與比特幣密切相關的「比特幣現金」(BCH)的兩個陣營陷入硬分叉引發的算力競賽,相應地分配給比特幣的算力減少,引發了比特幣價格下滑,進而導致一些礦機退出,形成價格下跌與算力衰減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市場信心崩潰,比特幣價格雪崩。

 

不那麼恰當地說,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成存在的平行宇宙,在比特幣的世界,卻可以同時存在;除了比特幣之外,不同替代品可以無上限地湧現。

 

慾望與信念之爭

 

從歷史的眼光來看,2018年剛好是比特幣誕生十年。這十年,比特幣從網路暗流變為主流話題,這幾年更是成為投資風口。幣圈的紙醉金迷,讓原本屬於虛擬經濟的傳統證券業也顯得規矩本分得多,堪稱搬磚金融民工。

 

虛擬貨幣的成功,內核很大程度上是技術革新與自由理念驅動的傳奇,是鬱金香傳奇與鍍金熱等等泡沫故事的現代翻版——不要誤會,任何技術的前身,往往都需要泡沫或者說用錢砸出來,只是能否走出自己的路,最終都需要時間來考驗。

 

區塊鏈技術當然擁有未來,但是這一技術適合發揮何種作用、如何發揮作用,仍舊在探索之中。在探索完成之前,任何宣稱其必然成功或者必然失敗的口號,也只是口號而已,不是先知先覺,是無知無畏。

 

如果不看暫時的波折,通過這件事,我們如何猜想比特幣或者虛擬貨幣的未來?

 

比特幣,作為最早也是最成功的虛擬貨幣,其出發點在於去中心化,基於以算法保證的有限性作為保證,但是如今來看,這一可靠性大打折扣。技術分歧或者利益紛爭引發的硬分叉,無疑降低了虛擬貨幣的信用,傷害其長期價值。

 

事實上,正是各類數位貨幣的出現,逐漸讓圈內人士意識到,比特幣並不具備真正的稀缺性,那種能夠比肩同黃金在物理世界的稀缺性——這才是數位貨幣的真正惡夢。

 

這次暴跌,使得比特幣努力成為數位黃金可能性大為降低。曾經,不少人希望比特幣解決主流貨幣的弊端,如今看來,比特特眼下不僅無力取代傳統貨幣,其自身也成為了新的問題。

 

任何貨幣都是基於信用的存在,比特幣過去的成功,首先基於一個前提,即算法保證其有限性,其次,在於去中心化以及匿名性等優點。其實回想一下金融史,這些因素在黃金成為世界貨幣路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誕生之初,幣圈人士對於比特幣的信念,和當年對於黃金狂熱的粉絲程度一致,以至於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曼稱之為是一個包裹在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之繭中的科技神秘主義泡沫。

 

比特幣和黃金的貨幣之路,有相似的起點,路徑卻很快分叉。要點在於,維繫黃金貨幣信念的,是全體人類的集體意識,而維持比特幣的,則是幣圈的小群體。

 

這一群體雖然狂熱,卻過分小眾與封閉,大致是男性主導且相對邊緣的群體,更重要的是這一群體對於發明更多種類的虛擬貨幣的熱情不亞於他們對比特幣的熱情,可以說正是這種熱情在損毀比特幣的內在價值。真相是,與黃金在真實世界中的巨大現實作用不同,現實世界的絕大多數人以及絕大多數交易都游離在幣圈之外。

 

斷言比特幣就此歇菜,自然是言之過早,但是現在是搶籌碼的時間,更沒人敢說,誰能說大跌9成之後衝進場就沒有可能遭遇繼續大跌9成的可能?

 

獨裁的央行vs分裂的幣圈

 

無論如何,比特幣代表了數位貨幣前沿。這一次比特幣的暴跌,除了進入金融投機史,也會進入貨幣史。在更為廣闊的層次上,比特幣圈內的紛爭,也讓人思考貨幣與貨幣政策的底層邏輯。

 

前年我出版過一本貨幣史專著《白銀帝國》,其中談到了白銀,尤其描述了在白銀貨幣化之前,中國幾個朝代發行紙幣導致王朝迭代的故事。在比特幣看似科幻的外表背後,當我們談論其作為貨幣的可能性之時,它其實脫不開貨幣的邏輯——在比特幣最狂熱的時候,不少人建議我寫一本「比特幣帝國」,話音未落,比特幣先跌為敬。

 

在《白銀帝國》中我總結到,再強大輝煌的帝國,最終都難以避免從高處殞滅的命運。黃金去貨幣化已經行進了數十年,黃金狂熱者曾經堅持持有,到今天黃金卻日漸變為普通商品。比特幣的貨幣之旅有類似之處。在這輪比特幣大漲之前,我就斷言比特幣之爭將是信念之爭,「未來將是信者恆信,疑者愈疑的過程,不經歷長時間的幾輪泡沫清洗,雙方不會徹底放手。」

 

同時,比特幣的初心之一,是抗拒央行看起來不受控制的貨幣濫發,但如今看來,沒有共識的幣圈更為可疑,共識的分裂不僅會帶來新的貨幣,也會引發新的濫發,虛擬貨幣何來底氣去嘲笑各國逐步取得獨立權的央行?

 

比起比特幣自身漲跌,比特幣所代表的,對於主流央行的不信任暗流,其實更值得思考。這一種反建制的思潮,與川普興起也隱約鏈接。主流機構在比特幣的大跌之前,看起來暫時保持了局面,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的興起,已經是不可忽視的力量,傳統力量與這種新興力量的角力,還會繼續。

 

比特幣的故事,還沒有終章。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比特幣啓示錄:從進擊到暴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