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轉基因到區塊鏈:無處不在的信任鏈條
孫副社長/張詠晴編譯
2019-02-19 15:59

 

相信很多朋友還記得,前兩年的科技學界出現過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_那就是圍繞著轉基因食品是非的論戰。

 

在那次事件中,「挺轉派」在輿論上幾乎是敗得一塌糊塗,雖然他們所寫的文章幾乎傳遍了各種科普網站論壇,但很多農產品的消費者_也就是基層民眾們,仍然樂此不疲地在朋友圈裡到處轉發著各種轉基因產品的負面消息,而很多農產品的供應商為了迎合主流客戶的需求,也選擇在自己的產品上貼上了「非轉基因」的標籤,讓很多「挺轉」的知識分子大為不解:我們的邏輯清晰、論據這麼充分,各種圖表井井有條、參考資料琳琅滿目,你們這些「無知愚民」怎麼就視而不見?真乃時代之悲哀、社會之悲哀啊!

 

為什麼「挺轉派」會在輿論戰場上敗得一塌糊塗?原因其實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複雜,很多知識分子在痛心疾首之余,可能都忽視了一點重要的因_對於大多數「吃瓜群眾」來說,他們最開始對於「食品是不是轉基因」這種純技術話題其實並不是那麼感興趣,把他們吸引到這件事情上來的、其實是崔永元(反轉)和方舟子(挺轉)這兩大網路紅人圍繞著轉基因食品的爭論。

 

而有圍觀一般來說就會有「站隊」。那對於大多數的觀眾來說,他們是更願意站崔永元呢、還是更願意站方舟子?答案顯而易見_作為知名主播的崔永元不僅在外部形象上更符合傳統的正面人設,且其親民路線也為其獲得了大量粉絲,至於方舟子則是多方面落後。對比下來,普通大眾們會把自己的信任票投給誰已經不言自明,於是就有了我們上面所看到的那個故事的結局。

 

轉基因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信任是可以傳遞的,而且在相當多的情況下、人們選擇是否要相信某件事物,其實正是透過這種信任鏈條來進行決策的。

 

舉個例子:你身體不舒服,一個陌生人給你一片藥讓你吃下,你八成不敢吃,因為你不知道他給你的是什麼東西。但如果是你的親人給你同樣的一片藥、或是你知道這片藥是由知名藥廠生產的,這個時候你就敢吃了,不是因為你對於這片藥的原理突然之間有了什麼透徹的理解,而是因為你相信親人不會坑你、或是知名廠家產品的質量有保證,也就是說,你的親人或知名廠家在這當中起到了信任中介的信用背書作用。

 

而在轉基因食品的案例當中,崔永元就比方舟子更好的起到了一個信任中介的作用,這才促使很多普通人和他一起站到了「反轉」的陣營上,而知識分子們的論據固然嚴絲合縫,卻因為冗長難懂而不接地氣,難以讓普通消費者信服,就跟你把知識分子拽到藥品說明書前講一大堆藥理學時,他們也是一臉迷茫一樣。

 

瞭解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就能很容易明白:作為一個對鏈上數據進行信用背書的網路基礎設施,區塊鏈發揮「信任機器」作用的原理、其實就是透過讓普通消費者對其本身產生信任,進而對鏈上的訊息產生信任。

 

那問題來了:廣大的普通消費者對於區塊鏈這個「信任中介」的信任程度有多高呢?對於很多區塊鏈產業的從業者來說,這似乎是一個不著急回答的問題。畢竟在他們看來,區塊鏈是一項類似於90年代互聯網的新技術,我們還有非常多的時間可以進行消費者教育和普及。

 

然而正如筆者在《想要創造歷史,就別總拿過去的經驗預測區塊鏈》一文中所說到的,很多時候你不能把現在簡單地跟過去進行對比:互聯網剛出現的時候,全世界都沒有一個能夠跟電子郵件和即時文字通訊這種新事物對標抗衡的普眾工具,這使得它的發展歷程近乎於披荊斬棘;但當區塊鏈出現的時候,它卻已經面臨了一個非常強大的對手_中心化互聯網,而這個對手給區塊鏈造成的最大威脅就是:其正在衝擊區塊鏈作為「信任中介」的地位。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當信任機器鏈條崩塌:巨頭的挑戰者或將臣服於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