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誕生,其背後的技術功不可沒
白話區塊鏈/張詠晴編譯
2018-12-08 08:00

 

比特幣是怎麼產生的?比特幣將如何發展?比特幣如何流通?目前來看,比特幣無疑是數位貨幣中的翹楚,如果沒有比特幣的成功,也絕對沒有數位貨幣的繁榮景象。截至2017年10月27日,全球數位貨幣市值近1700億美元,比特幣超過半壁江山。

 

比特幣的產生,其背後的技術功不可沒,但比特幣承載的意識形態,才是真正的深層驅動。它指引人們尋找心目中嚮往的聖地,有的人負責勾勒出美妙的藍圖,有的人按照藍圖打造理想的烏托邦。當然,期間有不斷的嘗試和失敗,也正是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最終中本聰完成了前人描繪的夢想。

 

現在讓我們回顧那段崢嶸歲月,一個個響亮名字的背後,有一個統一的標籤_理想主義者,重溫這些偉大人物的光榮與夢想,沿襲他們的思想與實踐,你會發現:比特幣必然而然。

 

藍圖初現

 

弗里德里希·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一個自由的捍衛者,在他那個年代,公眾認定法幣就是貨幣的唯一存在形式。對此,海耶克不以為然。1976年,已經77歲的海耶克完成了《貨幣的非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一書,講述了他極致的自由主義藍圖,該書的中心思想是,除非各國政府不再擁有對貨幣創造的壟斷權力,否則永遠無法實現價格穩定。

 

海耶克的理想是:在一個國家,發行具有明顯差異的,並由不同貨幣單位構成的貨幣,包括讓私人貨幣流通,並實現不同貨幣之間的競爭。只有這樣,所有的貨幣發行單位才會緊縮其貨幣發行量,以避免因貨幣不斷貶值,而最終被淘汰的命運。為此,海耶克提出了詳盡的貨幣非國家化的方案。

 

海耶克的思想,絕對驚世駭俗,顛覆了正統的貨幣制度觀念。其實人類經歷的貨幣國家化的歷史,與貨幣非國家化的歷史比較,實在是太短暫了,海耶克主張的貨幣非國家化有足夠的歷史根據。需要注意的是海耶克並沒有說要取消央行,他的設想只是禁止政府壟斷貨幣發行,透過自由競爭,制約央行濫發貨幣。不過在當時,他的設想在政治上沒有可能性,在技術上也沒有可行性。但是思想的幽靈沒有限制,它遊蕩在人間,成了連接擁有共同理想人類的橋梁。

 

就在同一年,惠特菲爾德.迪菲(Bailey Whitfield Diffie)和馬丁.赫爾曼(Martin Edward Hellman)發表了一篇具有開創性的論文《密碼學的新方向》(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ohy),他們首次證明了在發送端和接收端不需要傳輸密鑰,進行保密通訊的可能性,從而開創了公鑰密碼學的新紀元,由此開始密碼學在民用方面的研究。

 

迪菲是一個尊重私人秘密的信徒,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迪菲就堅信電子網路的發展,會超越官方許可的界限而進入公眾領域,人們將會需要一種加密技術_並非不正規的加密或政府資助的加密,而是一種高效力的、容易掌握的加密技術。可以說,迪菲始終都在關注著私人群體,關注與政府保密相對立的私人保密。

 

海耶克、迪菲和赫爾曼在各自的領域,為了各自的理想,勇敢地站在了強權的對立面。但是在那個時代,大家無法把這兩個領域聯繫起來,人們的想像力也無法洞穿時間,預見未來的某一天,這兩個看似平行的方向會產生怎樣的交融。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白話區塊鏈:比特幣是什麼? 比特幣的發展歷史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