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領頭,中國首個區塊鏈融資業務落地深圳
深圳商報 / 鍾佩慈編譯
2018-09-13 16:30

在醞釀了將近兩個月後,由中國央行領頭推動的,中國第一個「將區塊鏈技術引入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始在深圳試營運。

 

這是「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台」在深圳上線後,所試營運的第一個項目。該平台正在致力於打造一個面向全球的開放金融貿易生態圈。

 

供應鏈融資效率提升、成本下降

 

試營運現場,比亞迪的一個供應商,向平台的一家銀行提出了貸款申請,在資料齊全的情況下,這筆融資業務,僅僅花費20分鐘就完成了。

 

有數據顯示,非金融企業的應收帳款規模在2017年已達到16萬億人民幣的規模,市場空間廣闊,如果能夠依靠區塊鏈技術來做供應鏈金融,就能解決很多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問題。

 

「比亞迪的供應商形成一筆應收帳款後,通常會因為需要自己先墊款,就跑去銀行融資。然而,如果供應商的信用較差,就很難獲取授信。即使資格符合,在傳統模式下,銀行仍需要進行線下審查,訊息的真實性、即時性、準確性,都很難有保障,且企業最終獲得的融資成本,也會比較高。」平安銀行交易銀行事業部副總裁許紅輝表示。

 

而在「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台」上,企業獲取融資的難度和成本都會有所下降。在傳統模式下,中小型企業的融資成本可能在年化7%到8%,如果借助平台區塊鏈的技術,融資成本可能降至6%,甚至5.5%。

 

多方訊息校驗,增強銀企互信

 

「在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下,該如何跟核心企業確認交易的真實性以及唯一性,是個難題。」招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侯偉榮舉例:比亞迪有上萬個供應商,如果每個企業要融資,都需要透過比亞迪提供確認證明,這沒辦法真正地解決融資問題。

 

而使用區塊鏈技術的「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台」,就可以有效率地提升審核的速度,並防止重復的融資發生。

 

渣打中國華南區總經理兼深圳分行行長吳乃莘表示,區塊鏈的核心優勢之一,就是交易訊息的透明度和不可篡改性,當企業用某一筆交易在一家銀行獲得融資後,這一筆交易就會被記錄在區塊鏈平台上,同一筆交易便不可能在另一家銀行獲得融資。

 

銀行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綜合多方訊息,再對企業作出大數據風控模型,令風險評估更加全面、有效。

 

總之,區塊鏈技術解決了很多節點的問題,最終優化了銀行的貿易融資業務。

 

本文為火星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央行牽頭推動,國內首單區塊鏈融資業務落地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