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綁定銀行帳戶就可交易?中國法定數位貨幣正在發展中
區塊鏈資訊/經濟參考報/張莫、張小潔/張詠晴編譯
2019-09-26 13:51

 

越來越多有關中國法定數位貨幣(DC/EP)的資訊浮出水面。與此前五年的低調研發相比,今年尤其是8月以來,中國央行方面似乎願意透露出更多訊息,這無疑是一種暗示,我們將迎來一場現鈔變革,「數位人民幣」面貌漸清晰。

 

不過,「數位人民幣」試點乃至全面落地,並不會像一些媒體描述的那麼迅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9月24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中國央行對於法定數位貨幣的推出「沒有時間表」,並稱「還會有一系列的研究、測試、試點、評估和風險防範」。業內專家指出,在「數位人民幣」瓜熟蒂落前,還需要充足而細緻的準備。

 

無需綁定銀行帳戶 無需網路

 

從2014年至今,央行數位貨幣的研究已經進行了五年。「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M0替代」、「雙層營運體系」、「滿足高併發性能」等勾勒出「數位人民幣」的大體輪廓。不過,這樣的措辭對於公眾而言過於晦澀,更老少咸宜的解讀是,像現金一樣易於流通、可匿名、無需綁定銀行帳戶、無需網路、「只要手機有電」。

 

根據穆長春8月初的描述,法定數位貨幣是「帳戶松耦合」,即可脫離傳統銀行帳戶實現價值轉移,使交易環節對帳戶依賴程度大為降低。央行數位貨幣既可以像現金一樣易於流通,有利於人民幣的流通和國際化,同時可以實現可控匿名。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的文章《關於央行數位貨幣的幾點考慮》,對央行數位貨幣的描述更為詳細。文章稱,現階段,M1和M2基於商業銀行帳戶,已實現電子化或數位化,沒有用數位貨幣再次數位化的必要。相比之下,現有紙鈔和硬幣的發行、印制、回籠和貯藏等環節成本較高,流通體系層級多,且攜帶不便、易被偽造、匿名不可控,存在被用於洗錢等違法犯罪活動的風險,實現數位化的必要性與日俱增。

 

另外,非現金支付工具,如傳統的銀行卡和互聯網支付等,都基於帳戶「緊耦合」模式,無法完全滿足公眾對易用和匿名支付服務的需求,不可能完全取代M0,特別是在帳戶服務和通訊網路覆蓋不佳的地區,民眾對現鈔的依賴程度仍然很高。央行數位貨幣保持了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特徵,滿足了便攜和匿名的需求,將是替代現鈔的最好工具。

 

「你可以想像這樣的場景:只要你我手機上都有DC/EP的數位錢包,那連網路都不需要,只要手機有電,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把一個人數位錢包裡的數位貨幣,轉給另一個人。」穆長春近日在得到APP課程中說。

 

穆長春舉例稱,比如到地下的超市買東西,沒有手機訊號,微信、支付寶都用不了,又或者乘坐廉價航空公司的航班需要付費吃飯,未來在這些場景下可以用中國央行的數位貨幣支付。更極端的情況是大地震,「通訊都斷了,電子支付當然也不行了。那個時候只剩下兩種可能性,一個是紙鈔,一個就是央行的數位貨幣。它(央行的數位貨幣)不需要網路就能支付,我們叫做『雙離線支付』,指收支雙方都離線也能進行支付。只要手機有電,哪怕整個網路都斷了也可以實現支付」。

 

井通科技CEO和MOAC區塊鏈聯合創辦人周沙,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現鈔的管理有三個特點:一是匿名性,二是保護用戶隱私,三是不需要第三方驗證。央行數位貨幣是對現鈔的替代,也將會體現上述特點。

 

「以匿名性為例,我去早餐攤買東西,用支付寶支付,因為是實名帳戶,我的資訊都留下了。但如果用現金支付,老闆收到我的錢,但並不知道我是誰。」周沙表示,央行數位貨幣應該會符合現金的匿名性等特點,但與此同時要保證「三反」,即反洗錢、反逃稅、反恐怖融資。

 

穆長春近日在談到法定數位貨幣如何保證「三反」時也表示,這些工作都可以用大數據的方式解決。

 

「也就是說,雖然普通的交易是匿名的,但是如果我們用大數據識別出一些行為特徵的時候,還是可以鎖定這個人真實身份的。」

 

世界銀行首席資訊安全構架師張志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表示電子支付在中國已經很普遍,但是用戶的隱私目前沒有得到保護。央行的數位貨幣如果能保護使用者的隱私,那麼在日常的小額付款這個應用領域,會成為很多人的首選。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數位人民幣」由虛入實:畫像漸清晰,推出沒有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