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在發幣前夜... 誰為Telegram們埋下了隱形炸彈?
Odaily星球日報 / 何渝婷編譯
2019-10-16 17:55

加密貨幣和區塊鏈領域,正遭遇美國監管「肅清」。

 

全球最大的加密聊天軟體Telegram的區塊鏈項目TON(Telegram Open Network),也被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猝不及防地按下了暫停鍵,面臨退回17億美元的可能。

 

讓關注者在意的是,緊急叫停的一刻,距離TON主網上線(10月31日)僅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此前,許多不知名的項目受到美國監管懲罰,要求退回全部「非法所得」。至於知名項目們,全球最大期貨交易 BitMEX、流通最為廣泛的穩定幣USDT,已在美國停運。

 

史上最大ICO項目EOS則交了千萬美元了事,算是最好的結局。美國版「微信」 Kik、Facebook區塊鏈項目Libra,仍然在美國金融監管壓力下屢受重挫。

 

在加密貨幣企業與美國監管層的對峙中,大多數的區塊鏈項目乖乖交上高額罰款;少數有精力的項目,選擇走上抗爭這條漫漫長路,但難以扭轉頹勢;還有部分區塊鏈項目,乾脆宣告項目失敗。

 

所有的結果都證明,監管是更為強勢的存在。

 

SEC的鐵腕行動,一方面為韭菜找到了維權的出口;而另一面,對於新興區塊鏈項目來說,監管的不確定性仍然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Telegram喊冤「嘗試溝通1年半卻無結果」,似乎就是一個佐證。

 

無論是其扼殺在黎明前還是秋後算帳的操作,都給加密貨幣領域蒙上了一層陰影。

 

Telegram的漫漫發幣之路

 

相信互聯網人對於Telegram並不陌生。

 

2013年,俄羅斯天才尼古拉·杜洛夫與保羅·杜洛夫,在德國創立「加密版的微信」Telegram,其最大的特點在於,可對對話內容進行加密傳輸,並支持設定聊天記錄定時銷毀、支持一鍵刪除帳戶以及資料。

 

杜洛夫以隱私至上的態度著名,曾因強硬拒絕俄羅斯查看Telegram內聊天內容的要求,遭到了俄羅斯的封殺。為維護Telegram的獨立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杜洛夫都一力支撐Telegram的運維費用。

 

正因為如此,Telegram成為不少隱私愛好者以及區塊鏈社群首選的交流工具,數據顯示其月活用戶在 2018年超過2億,如今的下載量達到了3.65億。

 

2017年,Telegram在無償運行了5年後,發起了區塊鏈項目TON,並在該年一舉融資17億美元,成為彼時區塊鏈融資歷史的上的知名事件。

 

TON,全稱Telegram Open Network,其目標旨在建立一個對標以太坊的區塊鏈操作系統,創始人提出了「第五代區塊鏈」的概念,所用區塊鏈技術包攬多鏈、PoS與BFT、智慧合約支持、緊密耦合、分片,開發者可基於TON開發各類去中心化應用;今年第四季度TON上線區塊鏈錢包,得益於 Telegram的用戶基礎,TON旨在鼓勵更多用戶參與到基於虛擬貨幣(Grams)的經濟體系當中去,用戶通過錢包,可以完成各類支付、投資、購物,甚至在Telegram上發紅包。

 

據Telegram的前僱員Anton Rozenberg透露,TON會幫助政府壓迫之下的人,透過簡訊應用本地轉移資金。雖然TON的目標名為做公鏈,部分投資人認為實為Telegram緊急輸血。TON的代幣Gram也被視作「無商業模式社群」,Telegram的擴張資金來源。

 

彼時,為了躲避SEC監管,Telegram取消了面向公眾的lCO,但私募的熱情仍然超出預期。175位投資機構在兩個月內,為TON注入了總計17億美元的融資金額。參與者包括紅杉資本、Benchmark 等知名投資機構。此外,由於代投眾多,不少個人投資者也實際參與,總數量難以統計。

 

雖然募資順利,但 TON 的項目發展卻不盡人意。

 

最初計劃在去年12月投入使用的TON,但推出日期遭數次延遲,延遲了將近一年。

 

此次主網發布之所以備受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兩年的等待終見天日;另外,Telegram的Gram代幣的購買協議顯示,如果Telegram Open Network(TON)在2019年10月31日之前沒有啓動,則 Telegram的Gram代幣的購買協議將被終止,籌集的資金將退還給投資者。

 

這意味著,TON再不按照承諾發行主網、發放Gram代幣,17億美元籌集資金或將退還給投資者。

 

主網即將上線,監管出手扼殺

 

在最後的截止日期前,一切都在緊鑼密鼓中地進行了。

 

今年8月,TON中文社群曾宣布,TON核心程式碼已基本完成,將在9月1日正式開始公測。9月7日,TON宣布已經進入了上線前的最後準備階段,運行區塊鏈節點的程式碼,於週五晚些時候在測試網路門戶上發布。對TON感興趣的開發人員和社群成員,已可以開始使用完整節點、驗證器節點和區塊鏈資源管理器。9月25日,Telegram官方公布TON最新編程大賽,任務是為TON區塊鏈平台建構智慧合約;有交易平台甚至宣布將成為首批提供TON原生代幣Gram的交易平台之一。TON的主要投資者之一Oleg Jelezko聲稱:「鬆了一口氣」。

 

SEC的一紙限制令,顯然緊急叫停了加速奔跑中的TON。

 

10月11日,SEC宣布,已對Telegram旗下TON ICO的兩家離岸實體,提起「緊急行動並獲得臨時限制令」。

 

SEC的指控稱,Telegram沒有按照1933年《證券法》(Securities Act of 1933)的註冊規定,將他們的Gram代幣(被定為證券)銷售進行註冊;此外,Telegram也未能按照證券法要求,向投資者提供有關Gram代幣和Telegram業務營運、財務狀況、風險隱私和管理的資訊。

 

這一禁令幾乎掐滅了「Telegram發幣」的最後火苗。第二天,Telegram的官方電報群TON Board宣布暫時關停;TON的私募投資者已被告知並徵求意見,詢問是否接受 TON代幣Gram延期一年發放,這意味著,Gram如果同意延期的意見沒有超過半數,那麼TON就需要在10月31日退款。

 

與此同時,Telegram正在嘗試與SEC和解,CNBC 主持人Ran NeuNer發推評論此事,如果兩者和解,根據其計算,Telegram 需要向SEC支付 1020萬美元。

 

BloxTax的CEO Tomer Ravid表示,TON的性質可能比EOS更嚴重,因為EOS在ICO之前幾乎沒有任何其他業務,因此沒有什麼可批露的。但是,Telegram卻是一家經營已久業務廣泛的科技巨頭,應該對公眾披露更多資訊。此外,指控中還提到Telegram存在詐欺投資者的可能性。

 

針對美國SEC緊急叫停TON一事,Telegram也給出了反擊。

 

Telegram在給投資者的一封信中表示,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選擇對其代幣交易提起訴訟感到驚訝和失望,並聲稱自己「在過去18個月裡」一直試圖與SEC接觸,就其TON區塊鏈項目徵求反饋意見。

 

SEC在訴訟中表示,它要求Telegram對一份行政傳票作出回應,但其拒絕這樣做,所以它別無選擇,只能提起訴訟。

 

Telegram向投資者回應,將「稍作休息」,以便更清楚地瞭解TON項目及其Gram代幣的法律地位。公司正在評估,是否需要延遲原定於10月31日上市的TON。

 

那些被美SEC盯上的區塊鏈項目們

 

Telegram並非第一家,被美國SEC盯上的區塊鏈項目。

 

自2017年ICO盛行起,在此後的幾近兩年時間內,SEC就陸續起訴了數十個非法ICO項目。

 

縱觀SEC的起訴理由,以虛假宣傳和證券註冊為主。前者瞄準了加密貨幣項目中的誇大收益、捏造合作關係、隱瞞公司財務狀況等;後者則圍繞其發行代幣是否為證券代幣作文章,並以證券屬性代幣未在SEC註冊,違反了證券法規為由,宣判區塊鏈項目為非法ICO項目。

 

近期更是受Libra的影響,SEC狙擊力度增強,據PANews梳理,僅僅在2019年8月,美國證劵交易委員會就已經指控了6起,涉及ICO項目公司、數位資產交易所、區塊鏈技術公司、評級公司等。

 

面對SEC,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做法。

 

因訴訟成本高,退資停運是大多數區塊鏈項目的選擇,也是SEC更樂意看到的結果。

 

去年12月,曾獲得全球知名傳統風投總計1.33億美元融資的穩定幣Basis發布社群公開信,宣布因監管壓力,目前「已經決定向投資者返還資金」,同時也將關閉Basis項目。信中指出,由於「不將美國證券監管應用於該系統,我們啓動Basis的能力也由此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如非主動退資停運,交罰款是免不了的,目前,已公開的處罰金額從26萬至2400萬美元不等,據SEC 給EOS母公司Block.one開的一張罰單表明,罰款佔據ICO總金額的0.58%。

 

今年9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EOS母公司Block.one,進行未經註冊的數位代幣(ICO)首次發行,在大約一年的時間內籌集了相當於數10億美元的資金。

 

此後,「財大氣粗」並已發幣一年的Block.one透過支付2400萬美元的民事罰款,宣布與SEC和解。此外,Block.one還表示:「SEC同時批准了Block.one一個重要的豁免權,因此Block.one將不受到適用於此類協議的某些現行限制。」

 

相比於Block.one的「花錢消災」心理,與Telegram同為社群軟體發幣的Kik,態度顯然更為激烈。

 

創建於2009年的加拿大「微信」 Kik,因兩周內延攬100萬用戶,獲得了包括騰訊、Union Square Ventures和Spark Capital在內的投資。2017年底Kik通過ICO籌集9800萬美元,用於支持旗下區塊鏈項目Kin。但在Kin發行第3天,就收到了SEC的警告:Kik在沒有取得證券發行權的情況下銷售 Kin,已經違反了證券法。

 

兩者就「Kin到底應該被定義為證券還是加密貨幣」,進行了長達兩年的爭論。今年6月,SEC起訴 Kik,細數Kin的「七宗罪」,面對SEC的指控,Kik執行長Ted Livingston表示,「SEC對我們2017 年代幣預售和發行活動的事實和情況,進行了高度選擇性和嚴重誤導性的描述。」再次迎戰SEC,並通過專門網站Defend Crypto,發起了500萬美元的加密眾籌活動,以尋求與SEC打一場更為漫長的官司。

 

值得注意的是,響應DefendCrypto眾籌活動的,還有包括Circle、ShaPeShift、Messari在內的多家走在合規之路的業內公司。

 

從秋後算帳到扼殺發幣,難料監管

 

Telegram的命運不得而知,人們把目光聚焦在10月24日的聽證會上。

 

據TON的私募者向區塊律動表示,TON團隊已經與私募者聯繫,仍在考慮是繼續與SEC抗爭還是接受退款。

 

這場投資似乎正在歸結為三個可能性:1. 幫助TON聯繫SEC,爭取讓SEC與TON妥善解決糾紛;2. 跟 TON協商,收到投資退款;3. 最差的情況是,SEC並不想與TON 妥善解決,TON也不願意退款,而向 TON提起訴訟的成本也非常昂貴,那麼就只能把這筆投資作為沈沒成本。

 

市場觀察,美國SEC似乎已經從對ICO秋後算帳,轉為了扼殺在搖籃之中。本次的 TON,就是募資了但並未發幣的案例之一。

 

因此,有媒體開始預測下一個被盯上的區塊鏈項目將「花落誰家」?並得出結論:同樣融資金額巨大、並且代幣還沒有流通的項目:Filecoin和DFinity,很有可能會成為SEC的下一個目標,引起社群議論紛紛。

 

監管恐怖嗎?如果關於加密貨幣領域的法律更清晰,實際上可能會清除一些不確定性。

 

然而,一直以來,SEC都因遲遲沒有對加密貨幣和ICO做出清晰說明而備受批評。

 

由於SEC的主要監管範圍為證券,部分加密貨幣則宣稱自身是「貨幣」,兩者之間難以達成一致。

 

據鏈法團隊表示,目前豪威測試(Howey test),是評判某種數位資產是否構成美國證券法上的投資協議(Investment contract)的主要方法。然而,由於該測試方法較為抽象,在實際的適用中存在較多不確定性。

 

如果監管仍不確定,依靠案例讓區塊鏈項目去猜監管意圖,則是一把達摩利斯之劍。

 

Kik創始人Ted Livingston,曾發表了其一開始就選擇了堅決不與SEC和解的立場原因,他說道:「因為我們認為,大部分區塊鏈團隊規模較小、資金實力有限,無法與監管機構進行有效對話,最終總會選擇息事寧人,最終導致加密貨幣產業監管政策不明朗、充滿不確定性,加密產業必須有人站出來,與監管機構進行正面交鋒。」

 

「Kik希望迅速推進訴訟流程,盡快與SEC在法庭相見,通過法律手段,清除加密貨幣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從而推動產業的發展。」Ted Livingston說,正是基於該考慮,才會發起「捍衛加密貨幣 Defend Crypto」活動,希望加密產業支持該公司與SEC展開法律鬥爭,就Kik在2017年進行的ICO 是否存在監管風險的爭議中捍衛自己的權利,更希望將目標擴展至支持所有面臨SEC監管風險的區塊鏈公司。

 

「當我們和業內人士交流時,總會談到『SEC怎麼想』,我們要停止活在這種恐懼當中。我們都知道加密技術是下一個大趨勢,但我們在全球舞台上給自己帶來了根本性障礙,想要明白SEC怎麼想,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法庭」,Kik CEO Ted Livingston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道。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倒在發幣前夜 誰為Telegram們埋下了隱形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