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平台這件事情,我擔任的角色比較多,現在是創投的身份,我們看待平台這件事情不是台灣人的強項。有人說台灣是一個被數位殖民的國家,打開手機APP跟食衣住行都不是用台灣本身的軟體,因爲台灣本身就是失落在Web 2網路時代,舉凡叫車、叫餐、聊天、社交,你都不會用到台灣的東西,唯一勉強算平台做比較好的可能還是MOMO,但只有一家賺錢可以被稱為產業嗎?」矽谷Acorn Pacific Ventures 創投基金合夥人吳德威,在第八屆《WHATs NEXT》未來科技產業高峰會中表示。
為什麽台灣人不適合做平台?吳德威解釋,第一個台灣的教育環境都會把事情想的比較大,學校學的都比較理論,當同學有創業想法的時候,很容易把事情想的大、手就做的很小,才會有點眼高手低。加上平台類型的案子在資本市場,也因爲交易的大環境比較不受歡迎,資本市場不會喜歡Web 1.0、Web 2.0,成功的案例非常非常的少。
平台的相對詞叫做單點極致、單點突破、單點的解決方案,所以用平台這個詞的時候要很小心。台灣在網路創業的整個期間,單點突破成功的公司都已經非常少,更遑論是平台。爲什麽平台不成功?如果Web 1、Web 2都不成功,Web 3台灣有沒有機會發展出平台級的公司、世界級的公司?
對於上述的問題,吳德威接著提到他的觀察,除了教育問題、思想觀念、法制法規之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台灣沒有醞釀出一個準備好擁抱新技術的環境。
他舉個例子,「我花很多時間在新加坡,其實他們去年講得出名字的互聯網公司,也就是Web 2的公司,都是裁員五位數以上,但是沒有聽說過新加坡失業率變高、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爲什麽?因爲他們大量產生Web 3工作機會,可以往大型交易所求職,都有很好的工作機會。」
反觀在台灣,我也是交易所的股東,我們在台灣能夠收到的履歷是什麽樣呢?如果是頂大畢業的,會想要去交易所工作嗎?可能不會,他們會去國泰金控、富邦金控,誰會想要去虛擬貨幣交易所?又加上法律地位的不明,反觀在新加坡的頂尖畢業生,不覺得一定要去Web 2有名的公司,認為Web 3能提供的工作機會比Web 2的工作機會還要大。
「這件事情能夠在台灣發生嗎?發生不了,因為教育體制、觀念都會影響,畢業生如果跟父母、師長說要去交易所公司上班,可能沒人會同意。所以也在這邊呼籲,大家能在自己有影響力的範圍裡,可以多多思考這些議題,幫助台灣Web 3產業環境越來越好。」吳德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