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誕生的背景,讓我們從巴別塔說起
魏然/weidaran/張詠晴編譯
2018-11-14 17:14

 

從珍妮紡紗機到蒸汽機到電腦再到人工智慧,機器愈發具備人性,所以我們開發出電腦語言與之對話。但為了進一步提高協作效率,必須進一步建造機器和機器,人和機器,人和人之間的巴別塔。

 

這就是區塊鏈誕生的背景。

 

巴別塔本是猶太教《塔納赫·創世紀篇》(該書又被稱作《希伯來聖經》或者《舊約全書》)中的一個故事,說的是人類產生不同語言的起源。在這個故事中,一群只說一種語言的人在「大洪水」之後從東方來到了示拿(希伯來語:שנער)地區,並且決定在這修建一座城市和一座「能夠通天的」高塔;上帝見此情形,就把他們的語言打亂,讓他們再也不能明白對方的意思,還把他們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從大鐘樓到手錶

 

如果類比機械時間的概念,我們現在就生活在一個只有大鐘樓,卻沒有普及鐘錶的城池裡。我們面臨的狀況是互聯網巨頭各自為營,形成了一個個數據孤島,集中儲存了大量的個人數據,卻不互通。

 

同理,每個公司、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間,內部都進行複式記帳,卻無法在不同組織間同步更新帳本,所以數據的閉環只能在封閉的組織內部實現。這就使得跨主體的交易驗證和審計非常耗時耗力。

 

由於數據儲存是割裂的,「徵信機制」在架構上就不得不是中心化的。陌生的兩人,比如商家和客戶,要建立信任和完成交易,都不得不依託於中心。

 

只有依靠大鐘樓,每個整點響徹一次的鐘聲,才能統一我們對於時間的認知。

 

但在未來,每個人都將擁有自己的手錶,時間的刻度將從粗略的整點變為精細的分、乃至秒。分散式的互聯網、去中心化的數據庫,本質上都是在探索如何研發製作出這些屬於每個個體的手錶。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數據供給側大革命: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資金確權和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