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的熊市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Captain Hiro/張詠晴編譯
2018-12-20 13:45

(圖片來源:pixabay)

 

2018年,加密貨幣領域經歷了瘋狂的市場行情和諸多的項目失敗,我們也許會產生疑問,中本聰開創性的「比特幣: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對於貨幣和金融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中本聰開創性的使用僅附有時間戳的日誌、透過密碼學進行保護,形成共享帳簿的共識在內的諸多創新,需要人們的認真對待。因為正是基於中本聰的創新,才產生了數據區塊鏈,而它可以形成可廣泛驗證的點對點數據庫。

 

不過,區塊鏈應用程式和加密貨幣資產,要想在貨幣的長期演變中持續發揮作用,它們就必須要為用戶帶來真正的經濟效益。儘管將加密貨幣金融市場納入到公共政策規範中是至關重要的,但對於區塊鏈和加密貨幣來說,它們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仍然是嚴格的商業用例。

 

那些借區塊鏈、加密貨幣之名所進行的炒作,在這裡是行不通的。

 

在2018年,我們學到了什麼?

 

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通證,提供了一種在互聯網上無需依賴中心化中介來轉移價值的替代方法。它們有望降低包括審查、隱私、結算成本,啟動和維護成本在內的驗證及網路成本。

 

也正是這些特性,將區塊鏈技術和加密貨幣,直接與金融業的基本作用聯繫在了一起,而金融業的核心角色其實就是在一個經濟體中有效地移動、分配、定價貨幣和風險。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可以降低金融系統的成本、風險和經濟租(Economic Rent),指的是可以利用不同市場的價格差異,而賺取的收入,這些資金佔據了美國GDP總額的7.5%。

 

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區塊鏈技術就必須解決它的許多技術和商業挑戰,比如可擴展性、效率、隱私、安全性、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和治理。產業改革和監管也必須圍繞區塊鏈技術的市場,特別是為加密貨幣交易所和首次代幣發行建立秩序。

 

與此同時,金融業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構建在Hyperledger Fabric、R3 Corda或Quorum等平台上的、不需要本地通證的私有鏈應用程式。

 

與簡單地使用傳統數據庫相比,任何區塊鏈用例的價值主張,都需要進行嚴格的比較。特別是任何通證化的產品都必須要解決如何持續降低驗證或網路成本的問題:與使用法幣相比,此類加密貨幣資產如何讓用戶受益?

 

雖然貨幣只是一種社會結構,但它的歷史告訴我們,當一種貨幣被廣泛使用並具備貨幣的三種屬性_記帳單位、交易媒介和價值儲存手段_時,它就會產生巨大的網路效益。

 

從本質上說,任何區塊鏈項目或任何首次代幣發行(ICO)的通證,將不再是從公眾那裡籌集廉價資金的手段。在2018年後,風險投資家、大型現有企業和加密投資者,在投資和項目方面,可能會變得更有眼光、也會更加嚴格。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潮水褪去後,加密貨幣在2019年所面臨的幾個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