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現實主義中的一朵浪漫之花?淺談區塊鏈的未來
鈺湚/張詠晴編譯
2018-11-02 14:15

未來總有些幻影,不是那麼容易去辨別的,技術發展太快,我這種「三腳貓」的功夫也不敢輕易給個時限、下個結論,只能說說方向性的認識。

 

公鏈技術在效率方面有些很複雜的東西,我說不清楚,「分片」、「L2層」、「狀態通道」這些會給公鏈進一步賦能的技術或者設計方式,也許可以解決一部分效率問題,但是總體上來講,還不能帶來決定性改變。公鏈解決「信任」問題的方法,多少有些極端,所以「犧牲」了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在這個「瓶頸」改變之前,公鏈的效率可能難有實質性突破。

 

聯盟鏈方面,前面提到了小「尷尬」,假定的放鬆反倒設計麻煩了,是不是該回頭看看公鏈,找點兒啟示?目前,IBM最初帶起來的框架之風,已經刮成了平台之風,平台功能越來越多、越來越重,造成了學習、設計、部署、營運方面的困難,為什麼聯盟鏈不能在注入信任之後,還能兼顧公鏈的易部署性呢?

 

我近期在《新「匯通天下」:用穩定幣實現跨境支付方案》一文中,曾對Ripple模式,嘗試進行一些改變,Ripple設計中的簡化部署,很值得大家認真思考,如果要做平台,那就應該把面向業務的功能和面向帳本的儲存分開考慮,從這個角度講,聯盟鏈中的「鏈」最重要的應該是「可信連接」,而不是所謂的系統底層;如果想要易於推廣,那就得易於部署;而易於部署的前提,就是功能上有所捨棄,畢竟有太多的事兒並不需要區塊鏈去承擔,比如,智慧合約。

 

最近V神在推特上發文表示了對「智慧合約」這一叫法的「遺憾」,很多人也吐槽過智慧合約,那究竟聯盟鏈是否真的需要一個強大的智慧合約?我們玩區塊鏈真的是為了智慧合約?如果說我在區塊鏈上認識不到位、「開倒車」,那就「開倒車」吧,也許下一代技術真的能解決這些問題,但革命勝利前,大家是真的想用區塊鏈做些能夠有較大範圍、有價值影響的設計,去證明區塊鏈的價值,還是繼續這麼別彆扭扭呢?如果是前者,是不是可以重新理解一下公鏈,理解一下Ripple,再看看平台設計,也許區塊鏈不是用來做平台的,而是用來讓用戶資訊、核心資訊與平台分離的,比如,有沒有可能是以下這樣的?

 

我认识未来

 

用戶之間透過區塊鏈協議,共享必要的帳本資訊,基於區塊鏈機制進行身份驗證,而複雜業務功能都是由平台功能層負責的,包括連接大量儲存必須的IDC。這種方式便於在各用戶的本地系統之間形成「可信連接」,並調用強大的平台功能,但是分離開區塊鏈層和功能層。平台功能是可信的,對於聯盟鏈而言,既然注入了信任,又不去信任不是浪費嗎?

 

聯盟鏈的很多設計,本就可以被分散式系統替代的,如果談價值的話,我覺得還是從公鏈機制中保存點對點的連接和交互最重要,這個不是傳統分散式系統的設計方向,讓每個機構真的是自己參與而非「代理」參與,讓區塊鏈真的成為協議而非平台,也許這個才是聯盟鏈的設計方向。

 

說到未來,還剩下虛擬數位貨幣這部分,我不是個數位貨幣的投資者,從我這個無「幣」者的角度看,虛擬數位貨幣即便要在西方廣泛流行,也必須依靠與法幣的合法兌換,以及價值相對穩定的兌換,這也就真的具備了將資產數位化的能力,絕大多數人都是投資者而非投機者。數位貨幣方面最重要的其實還是法定數位貨幣,只有法定數位貨幣實現了,區塊鏈的全球價值網路之夢才會成真,而上圖的聯盟鏈形態也將獲得更大的價值,所以我才認為,聯盟鏈最重要的是能保持公鏈中的「真」點對點機制和易部署性。

 

區塊鏈走過了激蕩的十年,雖然瞭解其技術的人還不多,在開發者群體中,區塊鏈依然是少數,它的名氣,更多還是被比特幣帶起來的,畢竟比特幣創造了人類歷史上資產價格上升速度之最,但是,所有研究區塊鏈、熱衷區塊鏈的人,特別是技術人員,都不希望它停留在這個層面,大家都在技術的現實主義中欣賞著一朵浪漫之花,期待著它的盛開。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區塊鏈十年:從哪裡來,到哪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