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眾生相】自由將不再?理律法律事務所初級合夥人熊全迪:政府可能從這三方面介入監管!
採訪撰文:張詠晴
2020-12-07 16:45

邁入第四屆的《Hit AI & Blockchain》人工智慧暨區塊鏈產業高峰會,是台灣首創結合AI與Blockchain領域議題的最高規格峰會!廣為邀請國內外業界頂尖意見領袖,共同深度探討AI與區塊鏈的現況與未來,包括人工智慧的賦能應用、5G與智慧城市、CBDC(央行數位貨幣)、DeFi(去中心化金融)等議題,都將是本屆峰會關注焦點!2021年1月6日,歡迎參加第四屆《Hit AI & Blockchain》人工智慧暨區塊鏈產業高峰會,搶先掌握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的最新趨勢,為2021新春開年全新布局!

第四屆《Hit AI & Blockchain》人工智慧暨區塊鏈產業高峰會

理律法律事務所初級合夥人熊全迪,即將參與第四屆《Hit AI & Blockchain》人工智慧暨區塊鏈產業高峰會!

2019年就已經初露頭角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概念,自2020年6月起開始大鳴大放,由Compound帶起的流動性挖礦風潮,使得上千個DeFi項目湧現,各式公鏈開始爭奇鬥豔,鏈上鎖倉量、交易量頻創新高。

隨著猶如以往ICO(首次代幣發行)的「暴富神話」又在實現,DeFi到底會不會重蹈首次代幣發行覆轍,重演泡沫化的歷史?

「DeFi熱潮應該會比ICO燒得更久一些!」理律法律事務所初級合夥人熊全迪強調,不同於過去出現的功能型代幣或是證券型代幣,DeFi玩法更多元,除了借貸之外,還衍生出了期貨等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出現,離實現普惠金融的願景更近了一步。

然而熊全迪同時提醒,DeFi就像是把本來在金融機構玩過的遊戲,搬到加密貨幣世界裡再玩一次。兩者差別僅在於,傳統銀行是以法幣作為交易媒介,而今年興起的DeFi風潮,則是大多以穩定幣作為交易方式,因此DeFi是否會構成金融法規所稱的存款、放款、吸收資金等要件,仍處於灰色地帶。

由於目前台灣高等法院認定比特幣不具貨幣性質,僅為虛擬商品,DeFi相關交易如今在台灣現行法規中處於灰色地帶,但也不能排除當DeFi產業規模越來越大,主管機關會介入監管,且開始針對現行金融法規做調整的可能性。

熊全迪為台灣、美國紐約州律師及華盛頓州會計師,主要擅長處理領包括證券及資本市場的併購及投資、新創事業及金融科技等領域的法律議題。

除了長期關注金融科技及新創產業之外,熊全迪也十分關心這幾年來備受矚目的區塊鏈及加密貨幣,並時常擔任相關論壇的主持人或與談人。

一直以來,熊全迪都對區塊鏈技術抱持正面態度,看好區塊鏈為人類生活帶來顛覆性改變的潛力,也十分關注證券型代幣(STO)在台灣的發展,積極參與各大公聽會,並擔任業界與政府間的橋樑角色。

由於經常就新興領域之法律及治理議題,向政府及立法機關提供法規調適及治理的相關建議及諮詢,熊全迪認為,台灣政府事實上對於新興科技趨勢十分敏銳,目前可能正處於觀望DeFi產業如何發展的階段。

倘若未來出現有詐欺、威脅金融穩定等系統性風險,或是危害投資人權益的事件發生,主管機關將可能在考量三大面向後介入監管:

1. 現有法規雖難以框架使用虛擬貨幣、穩定幣來進行的借貸行為,但其畢竟具備吸收資金之實,主管機關可能會調整相關法令以便規管。

2. 治理代幣讓持幣者擁有了投票權,提供類似於股票的功能,未來有可能也必須參照美國豪伊測試(Howey Test),被歸類為有價證券。

3. 縱然DeFi強調去中心化概念,但萬一詐騙事件發生必須咎責,按刑法原則處之,還是會找到一個必須負責的自然人進行相關處分。

不過熊全迪指出,目前DeFi領域仍處於百花齊放,但規模尚小的階段,因此監管單位可能還不會這麼快開始動作。

於此同時,他也強調,台灣DeFi項目若要趁這時候做大,就必須要透過教育市場、創造更多新興商品等方式,來吸納傳統投資人的注意力及資金,最重要的是要跨出台灣,善用DeFi無國界的特性,來打亞洲盃、國際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