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沒有意義?中國人民銀行對區塊鏈的6大質疑(下)
一本區塊鏈 / 鍾佩慈編譯
2018-09-04 16:40

4.匿名的區塊鏈要應用到金融交易中得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匿名的區塊鏈要應用到跨境匯款等金融交易中,得面臨非常大的挑戰,另外,區塊鏈在KYC(瞭解你的客戶)和AML(反洗錢)方面也都還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

 

數位貨幣因爲可以進行匿名交易,自誕生日起,便受到了部分不法分子的青睞,被用於洗錢、黑市交易、逃離外匯管制等。

 

但對於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數位貨幣而言,匿名與公開其實是並存的。任何人都可以透過比特幣區塊鏈的瀏覽器來追蹤交易地址,而比特幣地址與現實中個人、組織間的對應關係,卻是高度匿名的。

 

除了門羅幣等少數強調「絕對隱私」的數位貨幣外,大多數區塊鏈平台都在「匿名與公開性」上,保持與比特幣相似的邏輯。事實上,也給監管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數位貨幣交易所為例,合規、擁抱監管的交易所將成為產業主流。在Bitfinex等海外交易所,平台對於用戶的KYC、AML審查可以長達6到8週。此外,平台還會對投資者進行CTF(counter-terrorism financing,反恐怖融資)審查。

 

而在火幣、OKEx等交易所,用戶若想進行法幣交易、提幣等敏感操作,也都必須在平台內完成KYC認證。隨著不同的用戶KYC等級,平台能夠給予的法幣交易、提幣額度也會有所不同。

 

作為數位貨幣世界最重要的入口,交易所一直是監管高度關注的重點。而監管對於數位貨幣市場的穿透力度,正在逐漸增強。在未來,來路不明的數位貨幣可能會寸步難行。

 

當然,點對點的場外交易、一些強調高度匿名的數位貨幣,也許仍會游離於監管之外。

 

5. 加密貨幣沒有貨幣職能

 

由於供給沒有靈活性,且缺乏內在價值支撐(比如主權信用擔保),加密貨幣並沒有辦法履行貨幣職能。實際上,一些穩定的加密貨幣也採取了以法定貨幣作為準備金的方式。

 

那麼比特幣究竟是不是一種「貨幣」?即便是比特幣狂熱信徒,對這個問題仍然充滿爭議。

 

一派認為,比特幣因其稀缺性,可以被視為一般等價物,並在一定範圍內流通,因此,比特幣可以被視為一種貨幣。

 

而另一派則認為,比特幣缺乏現實支撐,且總量恆定,單位時間內的供給不能人為調節。因此,比特幣更像是一種投資品,無法滿足社會對於貨幣功能的需要。

 

自比特幣誕生日起,這兩派觀點的交鋒便一直持續存在。

 

顯然,如果將比特幣視作一種「貨幣」,它無疑存在諸多缺陷——價格波動劇烈、流通場景有限、發行總量恆定、不能對市場進行調控。但比特幣也存在著傳統貨幣,特別是法幣難以實現的優勢,即在較長時間尺度下的保值性。

 

法幣的優勢,則在於價格穩定、使用方便。因此,諸如USDT等穩定的數位貨幣,均採用了以法幣作為準備金的發行制度。

 

6. 挖礦太耗電

 

與POW有關的「挖礦」活動耗電量太大,有可能干擾宏觀經濟的運行。

 

根據《The Outline》的數據顯示,目前,比特幣挖礦需要5000MW的電力,接近全球發電量的1%。

 

然而,POW帶來的爭議,並不止於高能耗。礦工對於低成本電力資源的追逐,使得挖礦產業向頭部集中。「POW會不可避免地導致算力集中化」,這成為了一部分玩家的憂慮所在。

 

毫無疑問,比特幣挖礦是一個高耗能的產業。無論是製造礦機晶片,還是比特幣挖礦本身,都需要耗費大量的電力資源。

 

但電力消耗本身,也為比特幣穩定的網路運行打下了基礎。比如萊比特礦池創辦人江卓爾就認為,與比特幣流轉過程中產生的效益相比,比特幣挖礦的電費成本微不足道,不能被視作一種浪費。

 

回到比特幣挖礦本身,儘管這一產業仍然不能擺脫耗電大戶的身份,但這並不意味著比特幣挖礦對實體經濟毫無意義。

 

中國比特幣礦機產業,已經造就出一家新三板上市企業、兩家港股準上市公司。2016年後,中國比特幣的礦工們,也解決了困擾中國電力市場多年的「棄電」問題,重啟了中國西部眾多瀕臨破產的小型電廠。

 

而對於整個電網而言,比特幣礦工無疑是極為優質的客戶。他們的耗電量幾乎24小時保持恆定,對電力調度的壓力近乎為0。此外,比特幣挖礦除發電環節外,不會產生任何廢水、廢氣污染,對環境的破壞也可忽略不計。

 

從龐氏騙局、浪費資源,到空中樓閣、難以落地,區塊鏈技術一直備受爭議。

 

在區塊鏈的發展歷史中,泡沫不斷產生、破滅,而真正優秀的項目,也在此過程中,得到沉澱。

 

去除泡沫,回歸場景,擁抱監管,也許是每個區塊鏈從業者的必經之路。

 

下篇連結:去中心化沒有意義?中國人民銀行對區塊鏈的6大質疑(上)

 

本文為火星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浪費電力,去中心化無意義?官方對區塊鏈的六大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