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NFT(非同質化代幣)很紅,我花了一點時間研究,心中仍有不少疑惑。我邀請在國際NFT新媒體藝術創作領域走在前端的吳哲宇,來我主持的《陽明交大幫幫忙》節目分享,27歲的吳哲宇,目前每幅作品都能賣到新台幣六十萬元以上,我也請教他各種關於NFT的問題,例如藝術價值的判斷,以及投資NFT該注意的原則,也讓我得到不少的解答,也藉這個專欄與大家分享。
先簡單介紹一下吳哲宇,他畢業於交大電機系,2018年赴紐約大學取得整合數位媒體碩士。去年三月起,他嚐試切入NFT藝術創作,短短一年就擠身紐約數位藝壇,每次NFT作品一推出,就成為收藏家秒殺收購的標的。
若統計所有作品在NFT市場上的交易量總合,已達2000個ETH(以太幣),若拿以太幣一枚約3000美元的市價換算,已達到近兩億元台幣,足可看出收藏家追捧的程度。
吳哲宇從小學就開始玩電腦,父母親都有工業繪圖及用AutoCAD軟體做設計的專業,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會自己設計小遊戲玩,又多次參加宏碁數位創作比賽得獎,念交大電機系時就成立工作室,對外接3D設計、動畫及App開發等案子,並在好學校(Hahow)開課教學,累計有1.5萬學員上過課,後來他再到紐約念書,也因為這些豐富的經歷,累積了他在NFT藝術創作可以快速發光發熱的條件。
吳哲宇的NFT藝術創作,主要分成三大類,一是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就是以寫程式碼(code),讓演算法自己生成圖像影像等作品,例如像小機器人、粒子對撞等科學與科技感強烈的主題,或像數位海洋系列創作,就用很簡捷的演算法,呈現出海洋波浪的各種變化,這是他很認真投入的創作,光數位海洋就有三百多個版畫作品。
第二種是有趣好玩、互動式且表情豐富的圖像設計,例如Pochis系列作品。Pochis是吳哲宇自己創作出來,一種很軟Q的可愛生物,有各種物理模擬的表情,可以拖過來拖過去,還會依照共同命令一起做動作,看起來很討喜可愛又舒壓。
第三種則是商業類型,也就是將NFT藝術應用到廣告商業用途,例如美國中西部漢堡品牌White Castle,就找上吳哲宇設計動態小漢堡NFT,這些小漢堡可以搭配各種音樂做變化,成為公司行銷廣告的利器。
除了這三大類型的創作外,吳哲宇近來回到台灣,正規畫與宏碁基金會及雙融域合作推出個展,把作品做成沈浸式體驗風格,另外更成立福爾摩沙藝術銀行(FAB DAO),幫助傳統基金會做機構轉型,並與台灣藝術家合作推出聯名作品,希望能提攜和他一樣曾經苦苦掙扎的台灣數位藝術家,被世界看見。
與哲宇的訪談,我提出的問題都是「笨問題」,但我相信這也是一般人會關心的話題,哲宇給我很多很棒的回答,我另外也再找一些資料,儘量把這些心得表達得更完整一點。寫半導體與科技產業,我早已駕輕就熟,但寫如此新鮮的NFT題材,真地花了我不少時間,以下是幾個問題與回答。
一,NFT藝術與傳統藝術有何不同?
用code創作新媒體藝術,當然與傳統藝術很不一樣,新媒體加入各種數位及互動元素,呈現各種聲光、音樂、形體的變化,可以表現出靠畫筆的傳統藝術達不到的風貌。
也因為新媒體藝術的多變性,哲宇說他捨棄一般常看到的簡單頭像創作,因為有太多形式與變化可以探索,萬物都可以做NFT數位資產,連3D模型也可以做成NFT,放在3D畫廊中一直轉一直轉。
另外用Solana(具智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台)交易的項目,最近也有不少人來找他,即使Solana生態系還未成形,但對新事物的探索更具挑戰性。這種在虛擬世界做出真實物品的感覺,是NFT新媒體藝術最吸引他的地方。
所以像Pochis這個作品,就讓他樂此不疲,每天做一個作品,大約做了二、三百個,例如像愛睡覺的Pochis,用不同表情作各種梗圖,未來他還要做蝸牛給他,把Pochis的小世界生態系完成。
哲宇從小學過鋼琴,如今他也用code來創作音樂,像咖啡廳放的Lo-Fi 音樂,他就用程式把它寫出來,而底層就是他以微積分基礎,用sine、cosine等三角波來設計。當加入各種聲光、音樂、形體等變化後,所有的藝術創作都像有生命一般,變得更活潑熱情及有創意與價值。
在好學校被網友尊稱為「哲宇老師」,他就設計出一個Lo-Fi Player體驗當 DJ 的虛擬房間情境。「你可以透過房間裡各種物品改變音樂生成,像素風格的視覺療癒可愛,在家時放著當背景音樂,按一下到海邊、按一下到寂靜的城市,你就是自己的防疫 DJ!」
二,投資NFT藝術品要注意什麼?
吳哲宇建議,首先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再來是你可以信任的品牌,藝術本身要夠好看,或是元老級的作品等。
哲宇強調要注意兩點,一是本質,二是價值。本質的部分,就是要回到藝術品本身,從這個藝術品的品牌觀點來看,例如是否有聲量、品質、有故事、有脈絡,另外有無藝術性,是不是好看、很經典,或有創造性等。
另外從價值角度來看,由於市場價格不斷在變動,哲宇說以前他很排斥,為何作品要被炒作,但現在覺得這是一股力量,是給許多投身創作的藝術家一個助力,看自己能不能抓住,駕著浪飛到哪裡。
他也認為,近來有些NFT確實炒作很厲害,很多人問他能不能投資NFT,但他的回答是,「最近要小心,水很深,一般人不要輕易嚐試。」
三,有些名人如村上隆、周杰倫推出NFT,有粉絲加持效應下的NFT,是不是更值得投資?
哲宇認為,名人推NFT的確很受矚目,有流量變現的效應,但就算是名人,仍應重視品牌經營,否則就變成在收割了。他認為像村上隆非常重視藝術品質,產品都限量而且惜售,這種效應會很長尾,可以持續很久。
但他也不諱言,目前有很多名人或藝人,急著投入這個NFT熱潮,做出來的東西不重視品質,發展已經變得有一點不太健康了,很多人都來找他詢問,但他也都建議要停看聽一下。
四,NFT藝術真的會紅嗎?會成為藝術創作的主流嗎?
NFT藝術真的會紅嗎?如果不要只關心市場炒作題材,NFT藝術當然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藝術呈現。哲宇說,以前他開工作室,都在為人解決問題,從接案性格很重的人,到現在NFT創作讓他可以發揮長才,做自己熱愛的藝術創作,又可以被別人看到,從為人作嫁到潛心創作,讓他的成就感更高,也更堅定自己要「選擇做一件事,然後做到最好」的目標。
至於會不會變成主流?這個問題就更有趣了。什麼是「主流」?什麼是「非主流」?其實時代一直在變,主流與非主流當然是會改變的。別忘了,四十年前竹科及半導體也不是主流,那時台灣主流產業是紡織或石化。現在很多人看不懂NFT,批評NFT亂炒作,但我感受到的是,年輕一輩往區塊鏈、加密貨幣方向走,玩得不奕樂乎,他們才不管NFT會不會是主流。
哲宇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念交大電機系時,曾經很悶過,因為主流價值就是去台積電工作,像他做設計、動畫的人很少,大四畢業前,大家都準備考研究所或去園區工作,他則忙著在好學校錄課程,覺得自己很孤單,即使後來到紐約讀書,也有一段時間做得不太順利,只能埋首在創作的世界裡。
哲宇講這個我很能理解,因為自己也曾選擇非主流的路,同學都準備念研究所或到園區上班,我卻跑去當記者,早期跑新聞寫別人的故事,現在寫專欄發表自己的看法,成就感完全不同。
五,為何短短一年,哲宇就變成國際知名NFT藝術家?
去年三月,哲宇開始創作NFT藝術,初期苦無曝光機會,但卻因為作品被盗,讓他意外變紅。而當大家見識到他成熟的作品時,藝術價值也立即被發現。與其說是意外,倒不如說,他早已準備好了。
哲宇過去的所有經歷,都彷彿是在為NFT藝術做足準備。從小學設計遊戲,到國中參加宏碁比賽,到高中、大學接案設計與教課,再到紐約學AR、VR,有如是十八班武藝樣樣俱全。有人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但準備好的人不是豬,而是燕子,風來了就會飛得更高更遠,哲宇就是這樣的人。
我請哲宇來錄音,他回答問題的速度很快,簡單清楚又條理分明,他說是因為過去為了準備課程,經常對著螢幕一直講話,多年訓練累積出來的。
此外很重要的是,哲宇也很努力,每天投入創作,不曾停下腳步。他提到,去年三月第一個在佳士德拍出6900萬美元的數位藝術家Beeple,過去十四年潛心創作,每天一幅作品,沒有間斷過,連周末周日都做。他以同為創作家的身份說,藝術家可以接連不斷創作,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很大的毅力與堅持。
六,許多人看不懂NFT,甚至覺得是網通泡沬翻版,快接近崩盤邊緣?
哲宇沒有直接回答這題,但我歸納出一些簡單看法。看不懂的人永遠很多,這是太新的東西,不努力去理解一定不會懂,但投入的人都是樂在其中。尤其像NFT藝術顯然已成為一個社群概念,年輕人想的是把自己的社群經營好就好了,即使有人不認同,也沒有關係,因為每個社群都是同溫層,有時社群也不用多大,只要有人認同及參與就行了。
年輕人會瘋NFT,或對加密貨幣、區塊鏈有堅定信仰,是因為他們很多都在早期就參與,有多少人在比特幣只值幾塊美元時就持有了,最近聽到有些新創公司早期部分薪資是發公司的加密貨幣,例如幣安員工有一部分薪水是拿幣安幣(BNB),後來這些幣至少都上漲二、三十倍,當年輕人真的在此賺得巨大財富時,他們對加密貨幣及NFT的信仰,絕對和老一輩非常不同。
因此,就算有些人不認同、不看好,但也沒關係,有像吳哲宇這樣的NFT藝術家繼續堅持且不斷投入,這個NFT藝術不只會愈走愈穩健,大概也可以走得很長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