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這個詞,何以如此流行?
格密鏈/張詠晴編譯
2018-11-02 16:45

據我所知,人們見證了比特幣的成功_它部分依賴於一個人造的、昂貴的數據庫_並希望將其推廣到其他用途。甚至早期的比特幣開發者哈爾·芬尼也在思考,如何將數據結構從貨幣系統中分離出來。

 

2009年1月24日哈爾·芬尼在他的密碼學郵寄名單說道:「也有可能重構和重組比特幣,以分離出一個關鍵的新理念,一個去中心化的、全球的、不可逆轉的交易數據庫。這樣的功能可能對其他目的有用。一旦新的數據庫誕生,用它來記錄貨幣轉移將是一種副作用,而且可能更難關閉。」

 

然而,據我們所知,類似於比特幣的系統,只有在具有內部獎勵的情況下才能真正運行_也就是說,良性的驗證工作需要得到「本地」代幣。如果比特幣礦商以美元計酬,他們未必會有任何動機在最長的鏈條上開採。他們的硬體價值,取決於他們所建立的鏈條的持續存在和繁榮。但是私有的、許可的或企業的區塊鏈沒有本地貨幣,也不向驗證節點發送代幣,因為驗證節點是被許可的,因此具有抗攻擊性,而且設計本身也保障了行為的良性。

 

我相信,「區塊鏈」之所以成為如此誘人的行銷手段,是因為數據結構本身_沒有工作量證明或公開驗證_就能傳達出與比特幣相同的好處,而且無需使用代幣或昂貴的反攻擊保護措施。

 

Patri Friedman在推特上說得很好:「比特幣是一個巨大的實體,投資者和企業研發部門對類似項目的看法各取所需。如果沒有比特幣,Ripple能否像現在這樣受歡迎?Corda幣和聯盟鏈Hyperledger呢?萊特幣呢?整個ICO會怎樣?以太坊呢?很難想像會有另一段歷史,但我懷疑答案是否定的。比特幣是一個強大的系統,它承載著一系列的假設。如今,這些假設被移植到一些與比特幣相似的項目中,無論對錯。」

 

因此,我對那些經常使用「區塊鏈」的人持懷疑態度,尤其是如果他們想向你推銷什麼東西的話。過度使用這個詞,尤其是在一般情況下和沒有限定詞的情況下,很可能會暴露一個人的三個意圖:

 

  1. 他是善意的,但被慣例強迫使用低於標準的語言工具。 
  2. 他有點糊塗,試圖用技術廢話掩蓋自己的無知。 
  3. 他試圖在一個實際上沒有專家的產業裡,擺出是專家的姿態。

 

我堅信,這個詞的濫用可以追溯到這樣一種願望:創建(或行銷)類似於比特幣的系統,並摒棄其中令人討厭的部分。然而,這沒有抓住重點:比特幣的區塊鏈只是它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本質。

 

比特幣及其區塊鏈

 

把比特幣比作區塊鏈就像把汽車比作排檔。排檔是汽車系統的一個關鍵元素,但它並不能代表整個系統。區塊鏈是一個借喻_用一部分來指代整體。從本質上講,這沒什麼錯。當人們認為區塊鏈是比特幣的精華,並因其成功而受到贊譽時,概念上的混亂就出現了。

 

比特幣確實依賴於鏈表。但它也依賴於點對點(P2P)網絡,一個開源和無領導的項目,一個可複製的數據庫,一個自我支持的激勵機制,一個最長鏈的共識規則,以及一個工作量證明方案,這個方案使得數據添加具有不可磨滅的成本。(不可磨滅的成本,簡單來說,就是不可能偽造區塊,要提交和驗證區塊必須分配大量的計算能力或能源。因此,創建新的比特幣很難,但驗證一個人在區塊鏈上的工作很容易。)

 

這些因素完美地結合起來,創建了一個具有如下特性的系統:可證明的稀缺性、可審計性、抗干擾性、公平的分布,以及近乎完美的供給缺乏彈性(價格上漲不能導致生產加速)、免費參與(沒有人能阻止你廣播比特幣交易)等等。

 

這些特質使得比特幣相對於Paypal或Visa來說獨一無二,是比特幣區別於其他支付系統的核心因素。如果沒有P2P的性質,沒有開源的合作,沒有自願的開發者,更重要的是,沒有添加區塊時的工作量證明,比特幣將不復存在。

 

下面的圖表是David Puell基於Pierre Rochard的觀點創作的,試圖抓住比特幣的本質。請注意,僅有使系統運行所必需的塊鏈本身是不夠的,比特幣依賴的更多。

 

1

 

David Puell在一張圖表中描繪比特幣本質的嘗試值得稱讚。

 

我不能確切地告訴你比特幣的本質是什麼,但把它限制於一個區塊鏈,顯然是極端的還原主義者。比特幣的靈魂不是區塊鏈,如果你從比特幣中取出區塊鏈,你會得到一個相當空洞的東西。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區塊鏈——語義的蠻荒,我們為什麼沒放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