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jolestar 推特,MarsBit整理如下:
Web3 到底有沒有 0
香港 Web3 大會期間,看到網路上又開始討論 Web3 和 Web3.0 的區別。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明確一下 Web3 以及區塊鏈,Crypto 三者之間的關係。有人覺得 Crypto 是騙局,有人覺得 Web3 是炒作,領導們在台上講 Web3 的時候估計也並沒有個明確的畫像,只是覺得需要新東西。
所以我在這裡提一個泛 Web3 概念。先有了 Web3 的原生資產,然後有了 Web3 的原生金融,才能有 Web3 的原生應用。如下圖:
在這個泛 Web3 概念下,到底有沒有 0 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人用,如何破圈?到底如何破圈,各有各的招數。有人覺得破圈就要靠美女來製造眼球經濟,有人覺得破圈就要靠合規和政府推動,還有人覺得區塊鏈會止步於 DeFi,產業已經進入了下半場。
確實已經看到了下半場的跡象,資本的作用越來越大,草根的機會越來越少,投資人不敢賭模糊的正確,而是要看精細化的數據。
但看看整體Web3活躍用戶以及開發者數量,就會感到下半場的說法有點荒誕,大家拼命在一個小池裡內卷,而看不到旁邊的大海。我在會場裡尋找 DeFi 之外的 Web3應用,寥寥無幾。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的一個解釋是 DeFi 產品的特殊性。一般的產品用戶成長飛輪如下圖, Builder 構建產品,吸引用戶使用,吸引投資者投資,繼續構建,吸引更多用戶,更多投資,持續轉動起來用戶就越來越多。
而 DeFi 的項目場景下,用戶和投資者基本上重疊了,變成了下面這個圖,繞過了真實用戶。這樣的飛輪轉起來非常快,但 Builder 和投資人也會有路徑依賴,會持續內卷,導致很難破圈。
如何打破這個怪圈呢?只能引入真正的 Web3 Native App,給 utility Token 創造 utility 場景,吸引更多消費者用戶。否則沒有大規模消費者場景的資產和金融都只能是泡沫。
但 Web3 Native App 應該通過什麼樣的基礎建設構建出來,應該以什麼樣的路徑啓動?這個話題很大,篇幅所限,留待未來討論。
在香港這幾天,大陸的互聯網應用都不太好用,這裡面的原因很多。但香港作為連接中文和英文世界的一個橋樑,卻整個錯過了 Web2 時代,既沒有成為創新發源地,也沒有扮演好橋樑的角色,實在可惜。
但在 Web3 時代,希望香港能找到它的角色。數碼港很好,就是缺 Builder。
本文為火星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香港Web3小作文:到底是 Web3.0 還是 Web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