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十年,區塊鏈究竟從何而來?
格密鏈/張詠晴編譯
2018-11-02 16:30

這也「區塊鏈」,那也「區塊鏈」,這個概念已經重要得連它的冠詞都擺脫了:支持者們談的已經不是「the」區塊鏈或「a」區塊鏈了。 區塊鏈支持者們虔誠地鼓吹籠統的區塊鏈:一切企業需要的解決方案,尤其是供應鏈管理的解決方案。

 

這一野蠻不堪、不容置疑、不言自明的概念,不僅破壞了商業規則,也破壞了語法規則。質疑它,你會被認為是一個絕望的鄉巴佬和反對技術進步的搗亂分子;真誠地使用它,你就會和那些天花亂墜的人以及技術烏托邦主義者同流合污。

 

這是無法避免的。IBM的廣告承諾要用區塊鏈徹底改革番茄追蹤系統。英國財政大臣最近宣稱,區塊鏈可能是英國退歐問題的解決方案。在Ripple最近舉行的一次會議上,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談到區塊鏈時說:「它的排列和可能性大得驚人。」

 

「區塊鏈」這個詞具有抵抗諷刺的特性。它是如此的明顯,以至於不再有趣,區塊鏈的支持者幾乎完全不受嘲笑。沒有什麼能阻止他們孜孜不倦的熱情:有新聞稿要寫,有會議要參加,還有企業研發經費要浪費。區塊鏈代表著耀眼的未來和慘淡的現在_幾乎所有被吹捧的用例都是明顯的廢話。

 

2015年至2017年的ICO狂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區塊鏈擾亂市場的能力為前提的。這個狂熱正在消退。簡單地說,這個想法是要「優步化」每一種可以想像到的服務,用一個神奇的數據庫取代中介,因為這個數據庫會詳細描述誰在為誰做事。其中一些方案涉及的目標市場總規模價值幾兆美元(不是億,是兆)。

 

如今,思想空洞的企業區塊鏈,和基於ICO的機會主義區塊鏈,都遭到了諷刺和嘲笑。然而,「區塊鏈」這個詞仍然存在,它只是一個空洞的語義外殼,被成千上萬的新聞報導所拯救,傳達的意思卻微乎其微。這個術語被用來同時指那些實際上毫無共同之處的項目、結構和數據庫。因此,試圖定義它通常是令人絕望的失敗。

 

在這裡,我將嘗試解釋「區塊鏈」的起源以及我們應該怎麼做。

 

「區塊鏈」從何而來?

 

大多數有關「區塊鏈」的歷史都提到中本聰創造了第一個區塊鏈。但這並不準確。中本聰從未將比特幣稱為區塊鏈,而是稱其為「基於哈希的工作證明鏈」、「塊鏈」,甚至是「時間鏈」(在最初的代碼庫中的早期評論中)。

 

想像一下:我們離生活在一個「企業時間鏈」和「時間鏈上的草莓」的世界如此之近。

 

中本聰謹慎地強調,這條鏈是一組工作量證明,每一個區塊都包含它母塊的哈希值。工作量證明對於這個概念是絕對必要的,證明每一個添加區塊的人都為此做了工作。它使系統能夠抵抗惡意攻擊,並在沒有任何仲裁者的情況下實現收斂(在同一規則下,最長的鏈_根據定義_是正確的歷史數據鏈)。

 

這個數據結構包含了以前區塊的哈希值,確保過去的數據被保留,數據庫是一致的。將數據庫複製到網路中的每個節點,可以確保它不能被關閉或被單方面更改。

 

「區塊鏈」之所以具有如此誘人的營銷吸引力,是因為它微妙地暗示,數據結構本身,沒有工作量證明或公開驗證,就能傳達出與比特幣同樣的好處。

 

整個比特幣系統是在抵制政府管制的背景下建立的。敵對的政府已經停止了以前所有的電子貨幣嘗試。如果可能的話,他們肯定會關閉比特幣。因此,比特幣是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設計的。澄清一下:第一個流行的、廣泛使用的鏈表結構,也許是由中本聰創建的,但比特幣並不是鏈表結構的第一個使用者,而且它的創新之處在於,向鏈中添加新條目要與計算難度相結合。

 

這聽起來像是任何一個企業區塊鏈,正在努力實現的目標嗎?當然不是。目前還沒有一個專門致力於偽造草莓產地記錄的秘密組織,可能會試圖干擾IBM的供應鏈區塊鏈。因此,IBM的區塊鏈不需要按照與比特幣相同的標準構建。保留在企業區塊鏈上的各種記錄,不需要中本聰共識所保證的那種保護。他們不需要或不想開放驗證節點。一些受託組織可以為數據庫提供擔保,或者相關各方可以彼此之間共享記錄。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區塊鏈——語義的蠻荒,我們為什麼沒放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