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不只是比特幣誕生的十週年,也是金融危機爆發十週年
Captain Hiro/張詠晴編譯
2019-01-03 14:09

(圖片來源:pixabay)

 

2018年已然結束,對很多加密貨幣領域的人來說,這其實也意味著一個十年的結束,一個改變了貨幣和金融世界的十年的結束。

 

當然,我指的並不是在幾個月前CoinDesk等網站,慶祝中本聰所寫的比特幣白皮書發布的十週年。那些年輕、聰明的創新者們通常以自我為中心,同時加密貨幣社群也傾向於認為這是加密貨幣時代第一個十年的結束。但在今年秋天,世界其它地區卻在慶祝一個相當令人沮喪的紀念日:08年金融危機爆發10週年。

 

隨著雷曼兄弟的違約,世界從瘋狂中清醒過來,人們發現銀行並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產業。銀行從公眾那裡借入大量資金,並將其投資於非常不確定的金融市場當中,這使它們承擔了重大的違約風險。

 

2008年的教訓告訴我們,銀行可能會耗儘管理其風險所需的現金和資本,它們可能會出現違約的情況,或者要求納稅人將錢存起來避免存款負債違約。

 

那麼在08年金融危機發生後的十年時間裡,到底發生了什麼呢?銀行會消失嗎?商業銀行的錢會被一種新型全球加密貨幣所取代嗎?金融市場是點燃危機的火種,難道它會被一個去信任的智慧合約網路所取代嗎?其實都不是,銀行在這場危機中倖存了下來,而金融市場也倖存了下來。

 

現在,銀行和金融機構似乎發現,區塊鏈不是一個賦予現有流程安全性和效率的神奇軟體(也不是所謂的數位黃金擊敗所有現有世界貨幣的武器),它們傾向於對區塊鏈的這些特性視而不見,這也是我們在這十年看到的一些像分散式系統、金融密碼學和共識算法的概念被納入到公開辯論的原因。

 

銀行業和金融業的融資成本也變得更高。此外,它們對中心化實體的依賴程度也增加了。不僅僅是央行,CCPs或CSDs(第一個字母「C」的意思總是代表「中央」)等其它機構如今也在管理債券、股票或衍生品市場等金融市場的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監管機構看來,中心化是提高標準化、透明度和將單獨銀行的資源相互轉化、管理市場風險的唯一途徑。

 

此外,單點失效效應被認為是銀行業所帶來的可接受的附帶損害。與此同時,金融產業不再是投資者的寵兒,取而代之的是互聯網公司,它們的獲利總資本比銀行要高得多。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加密貨幣第一個十年的結束,也許正是區塊鏈技術覺醒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