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的規則制定者?區塊鏈真的能實現穿透式監管嗎?
金融界/付一夫/張詠晴編譯
2019-01-14 16:29

 

監管機構扮演的角色是金融系統中秩序的守護者、規則的制定者以及衝突的制裁者,除了依託法律法規的監管執行準繩外,還需要真實有效可信的數據作為保障,方可達到監管的最終目標。

 

關於數據,其核心包含兩個空間與時間兩個層面。前者涉及到覆蓋範圍、是否向下觸及消費者、向上觸及生產者等領域;而後者則是強調數據的即時性、真實性與有效應。可以說,這兩個層面的建設程度與穿透式監管的實現,以及我們在適應新時期監管要求上的完成力度都是休戚相關。

 

日益成熟的區塊鏈技術,剛好能夠完美契合這一監管場景與要求。

 

眾所周知,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是由密碼技術、共識機制、點對點通訊協議、分散式儲存等多種核心技術體系高度融合(結合)形成的一種分散式基礎架構與計算典範,其本質則是一套去中心化的記帳系統。

 

區塊鏈技術憑藉自身分散式共享帳本、去中心化、透明性、隱私保護、節點控制、資訊的不可篡改與可追溯等特點,真正把各個機構和個人映射到虛擬世界,匯集世界上不同人群、不同權利群體的共識,實現了價值的全球即時流動,並正在被廣泛應用在傳統金融業之中。

 

具體到資管產業,區塊鏈的上述技術特點為解決穿透式監管的實現,提供了一把解題之匙:

 

首先,即時監控交易資訊與底層資產。

 

區塊鏈可以提供去中心化的系統運行機制,打破了互聯網的治理邊界,讓數據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開透明,並基於分散式數據儲存,提高了數據可追溯性。

 

至於監管機構,只需要成為區塊鏈上的其中一個節點,便可追溯每一筆交易的歷史痕跡,並即時監控其他用戶節點的交易資訊,看清底層資產,防範風險事件的發生,且無需等到事後申報。這便做到了所謂的「穿透」,大大降低了監管難度。

 

其次,確保數據的真實可信。

 

數據一旦被區塊鏈記錄,就會在全網傳播、達成共識並儲存,而基於數據廣泛分布在全網節點之中的格局,任何人單方面篡改數據都是不可能的,這一特性確保了數據的真實可信。而在資管產業中,任何資金往來的雙方都不能偽造業務數據,從而使得資金的清算、結算與審計更為可靠。

 

最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區塊鏈上的數據共享還可以提高金融服務中信任傳遞的效率,降低各個環節的交易成本。倘若把企業應收帳款一類的有關數據納入區塊鏈的儲存網路,而數據的多方共享,對各種監管的模糊地帶(如一些新興互聯網金融業務)也提供了保障,並能夠起到「風控」和「徵信」的作用。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觀點:區塊鏈如何賦能對資管行業的穿透式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