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從業者:被侮辱與被傷害的人
牛頓先生/張詠晴編譯
2019-06-11 17:39

 

大象席地而坐,區塊鏈人成臀下之蟻

 

「一頭大象,每天坐在動物園裡,它他媽就一直坐那。你真不想去看看?——《大象席地而坐》」

 

孫宇晨就是那頭坐著的大象,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但大家都忽略了孫宇晨那一屁股坐下去壓扁的區塊鏈圈,人們看不到那些被壓在下邊的區塊鏈從業者,但他們卻能清晰刺耳的聽到觀眾的罵聲。

 

烏合之眾們通常忘了為何而出發,事件發酵到今日,還有幾個人關注巴菲特老爺子的飯,有人在乎具體哪天吃嗎?

 

事件的節奏已經越來越偏,從「天價巴菲特午餐」走向王小川、王興等一眾互聯網圈的大佬圍攻「孫宇晨是個大騙子」,現在已經走向「區塊鏈是個騙局」。2017年底還在講區塊鏈的課程,如今卻告訴粉絲,「什麼技術革命,別扯了,區塊鏈就是宗教」。

 

想想,實打實在做事的區塊鏈從業者真的挺不容易的:做CX的進來騙了一幫「韭菜」跑了,留下「韭菜」和「公知」們就一起罵這個產業,埋頭做事的人卻要承擔無妄之污。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吳桐寫的有道理:「在全球關注度頗高的股神午宴上,孫宇晨代表的恐怕不僅是自己項目的形象,還有整個泛區塊鏈產業的風貌。儘管當前幣圈和鏈圈在一定程度上是涇渭分明的,但產業之外的大部分人並不這麼看。」

 

所以,當演變為社會性事件之後,整個區塊鏈圈(包括鏈圈、幣圈、礦圈、通證圈等)都背了黑鍋,受了傷害。

 

雖然不會有直接的人身傷害或者財務損失,但給大眾形成了一種「做直播的以前都是小姐,女一肯定陪導演睡過」的印象。

 

說起這種傷害,老互聯網人都能感同深受:電商剛剛開始崛起,「淘寶賣的都是假貨」就是主流評語。吊詭的是,當年的被害人,成了今天的施害者。

 

這個現象挺有意思的,踏實做事的人被無差別傷害,但卻無處回應,因為大佬們沒有針對你啊,都是粉絲們起的鬨。

 

當然,孫宇晨的對立面是互聯網和創投大佬,他們代表的是權威,這種高壓之下,想必大家都生怕跟孫宇晨扯上一點關係,成為眾矢之的。

 

所以,這事炒這麼熱,區塊鏈圈幾乎聽不到回應,真是現實版啞巴吃黃連。

 

其實這個現象應該分成幾個層面來看,一方面是孫的為人和成功路徑問題,這個層面大家都看的辯的很明白了,不過多言語;另一方面其實更重要,媒體、粉絲們為了湊熱度,紛紛翻出了大佬們以前對於區塊鏈的演講或文章,這也是從「圍剿」一個人走向「傷害」一個圈子的實質性動作。而這裡邊,其實有很多問題需要剖析闡明。

 

大佬就是真理代言人?

 

 

首先,我必須說一點,不能高估互聯網大佬對區塊鏈的認知,畢竟術業有專攻,大家花在這個領域的時間精力天壤之別,互聯網大佬的理解難免有偏差。

 

我特意看過王小川《區塊鏈與舊世界》的演講,的確思考很深,但依然有一些謬誤,比如認為帳本維護成本過高,所以終究要委託給第三方,形成「中心化」。

 

之所以說思考很深,因為這句話除了最後五個字,我都會竪起大拇指認同。但是這句話的落腳點在於,最終實施結果會回到中心化,暗指跟互聯網沒什麼差別,區塊鏈想要達成的革命最終實現不了。

 

但這兩種中心化真的一樣嗎,川普和金正恩都是擁有極大的中心化的權力,這兩種中心化一樣嗎?其實這種理解就類似於「有了企業存在的市場就不是自由市場」一樣,但我們都知道企業就是自由市場的一部分,它和強制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勞動力可以自由的和企業簽約解約。

 

另外,王小川和caoz的文章中都提到一點,機制難以升級,暗含的意思是最後很容易共識破裂,走向硬分叉。

 

這裡其實暗含了分叉不是好事的意思,但分叉本身就是一種升級啊。能夠分叉,就是一個進步,就在走向更自由!

 

我曾經在《自由人的自由協作》裡描述過,分叉提供的自由超越了我們往常意義上的民主,因為你可以隨時退出組織。當投票結果你完全無法容忍時,你可以和你相同觀點的人,保留你們想要的契約和原有的履行情況,進行分叉。與之相對的美國大選,很多人明明不喜歡川普,卻不得不接受川普當選的結果;否則只有一種選擇,放棄美國國籍加入其他國家。

 

而這次事件中,爭議最大的一個點,就更能發現互聯網和區塊鏈的思維已經完全不在同一個範式。那便是,數位貨幣有沒有價值,是不是騙局?

 

這是一個篇幅長到能夠單獨成書的話題,所以這裡沒法詳盡,只把目前誤解最多的三個點論述下:

 

a. 當大家談數位貨幣的時候,其實談的不是同一個東西。

 

對於圈外人,基本上認為所有跟區塊鏈有關的「幣」(權益證明)都統稱為數位貨幣。但是幣是一個很大的範疇,僅從技術角度就有coin和token的不同,又有Security Token、Utility Token等不同劃分,不能以數位貨幣一概而論。

 

從四年多以前王小川在《中國企業家》的採訪片段中就能發現,對於跟區塊鏈有關的幣,王第一反應是它在挑戰法幣,是違法的,其實不盡然,證券就跟貨幣風馬牛不相及。而且這裡邊還隱藏著另一個問題,就是「貨幣國定論」是否正確。

 

b. 股市不是騙局,幣市也不是。

 

看到關於騙局的言論,我第一反應是,股市裡有人騙人,幣市裡有人騙人,但不能說有人騙人整個市場就是騙局,這和孫宇晨割韭菜所以整個區塊鏈圈都在割韭菜的邏輯一樣強盜。

 

但後來發現我想簡單了,原來大眾理解的是,我在這裡賠了錢所以整個市場就是騙局。現在連銀行理財都不保本保收益了,那麼銀行也是騙局?

 

市場機制的核心便是價格機制,證券市場的交易機制能夠實現多個買家和多個賣家同時高頻次交易,這也是目前已知的市場進行價格發現的最有效方式,而有價格波動注定會有虧損者。

 

買方更不能要求價格只漲不跌,只要跌了就是騙子。Nokia的股價從高點跌到現在不足十分之一,所以Nokia的股東就是騙子嗎?

 

一直跌的股票不一定是騙子,一直漲的幣不一定不是騙子,張嘴罵人的時候,一定要知道罵的是誰。

 

人們想罵的其實是虛假資訊,其實是價格操縱,而不是這個市場。幣市需要改善的,也是這部分的監管。

 

c. 貨幣本身就是沒有內在價值的。

 

當然,人們認為幣市是騙局,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認為幣都「很空氣」,沒有內在價值。這一點,尤其老大哥比特幣承受了很多爭議。我不想說比特幣有內在價值,而是想反問一句,是否一定要有內在價值?

 

我在去年6月時就發過一篇文章《黃金是最大的空氣幣》,其中談到「黃金沒有內在價值,不能拿來吃也不能拿來蔽體,也不具有法償性和強制性。也許你會說黃金的工業價值,但是黃金在被當做貨幣的前幾千年裡沒有工業。黃金拿來做裝飾,也是因為它貴,是果而不是因。」

 

人類好不容易走到食物鏈的頂端,不再天天為生存發愁,這時候的「價值」已經和過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信互聯網人都能理解,畢竟網路遊戲一開始可被排斥的不輕。

 

沒有內在價值,並不等同於沒有價值;看不懂價值,不能妄下斷言說沒有價值。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區塊鏈從業者: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