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工發展變幻,體現著加密貨幣產業的興衰
Cloudsun-Emily / 何渝婷編譯
2018-11-21 17:26

挖礦升級——顯卡挖礦

 

在比特幣發展歷程中,有個著名的比特幣披薩日。

 

這個節日的來源,要追溯到2010年5月17日,一個名為Laszlo Hanyecz的工程師在BTC論壇中詢問,他想用一萬個比特幣交換兩個披薩,是否有人願意與他交換。論壇中的網友Jercos隨後表示,可以交換。2010年5月22日,兩人交易達成,這一天標準著比特幣開始具有貨幣屬性,成為比特幣社群中每年一度的紀念日。

 

但其實Laszlo Hanyecz對比特幣發展還有另外一個重要貢獻,那就是開始使用顯卡挖礦。作為工程師,Laszlo Hanyecz發現,使用顯卡挖礦的效率要比CPU快800倍,這一發現讓他在挖礦過程中一騎絕塵,給了他雄厚的實力購買披薩, 也帶來比特幣挖礦的設備升級。

 

專業礦工登場

 

如果說在2010年比特幣的價值還沒有被認識到,隨著比特幣開始具有貨幣價值,並在交易所進行交易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挖礦的隊伍中。

 

在中本聰的最初設定中,每挖出21萬個區塊,區塊獎勵就會減半:第1-210000個區塊,每塊獎勵50btc;第210001-420000個區塊,每塊獎勵25btc......以此類推。在比特幣系統裡面,打包一個區塊的時間大約是十分鐘。也就是說理論上,每210萬分鐘,新幣的發行速度就會發生一次減半,換算成年就是大約3.995年。

 

比特幣的創世區塊於2009年1月3日被挖出,而比特幣的第一次減半則發生於2012年11月28日,中間間隔共計1425天,約合3.9年;第二次減半在2016年,目前每個區塊的獎勵已經變成12.5BTC。隨著比特幣挖礦難度增加,獎勵減少,挖礦中的算力比拼越來越重要。

 

在顯卡挖礦之後,有來自北航的博士張楠庚設計出一款晶片比顯卡挖礦快了一百倍。2013年底,吳忌寒和詹克團合作,研制出了螞蟻S1礦機,礦機廠商比特大陸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從此挖礦開始變成一個專業的事情,普通個人電腦幾乎再也不可能挖出BTC了。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從小眾挖礦到大眾狂熱 熊市礦工迎來洗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