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難以迴避區塊鏈技術三元悖論:高效性、去中心化、安全性
金融界-程智鵬 / 何渝婷編譯
2019-01-21 10:26

以太坊的鳳凰涅槃未已,後院卻起火了

 

ICO的模式破滅,不代表以太坊就此沒有價值,從底層平台角度來看,以太坊依然是公鏈中的老大哥。

 

以太坊在創始之初遵循區塊鏈技術的原教義,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系統。同時以太坊又有自己的追求,為了解決比特幣擴展性不足的問題加入智慧合約的功能,讓以太坊本身形成了一個開發者平台。

 

這個初衷原本是好的,但是現實的情況卻難以迴避區塊鏈技術的三元悖論,即高效性、去中心化、安全性不可同時滿足。以太坊在保障了去中心化基礎的同時,也很大程度地放棄了高效性。

 

因此以太坊從娘胎裡就有低效的毛病,TPS低、容易擁堵。作為一個開發者的平台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噩夢。

 

為了解決以太坊的低TPS和低延展性的問題,早在2015年7月,以太坊創始人V神就將以太坊網路的開發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Frontier(前沿)、Homestead(家園)、Metropolis(大都會)和Serenity(寧靜)。這四個階段以太坊都以硬分叉的方式升級。

 

關於為什麼要硬分叉升級,還有更重要的理由。如果以太坊區塊鏈不進行硬分叉,則隨著挖礦難度增加,驗證會越加緩慢,以太坊的網路可能會接近癱瘓。這個說法也被稱為「以太坊難度炸彈」或「以太坊冰河時代」。作為公鏈能夠卡到死,可想而知多可怕。

 

現在的以太坊處於「大都會」階段。按照計劃,這一階段通過先後兩次硬分叉來進行,分別是「拜佔庭」和「君士坦丁堡」。其中「拜佔庭硬分叉」在2017年10月16日完成。而「君士坦丁堡硬分叉」則希望完成由PoW向PoS的過渡,引入PoW和PoS的混合模式。

 

如果完成「君士坦丁堡硬分叉」的升級,以太坊或許有機會大幅提高效率,憑藉自己大量的用戶群體和品牌知名度,在dApp的領域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然而,鳳凰涅槃還沒有開始,以太坊的後院就起火了。

 

原定在1月17日實施「君士坦丁堡硬分叉」的前一天,以太坊官方推特突然宣布,由於社群發現存在潛在安全漏洞,決定推遲升級時間。

 

之所以會出現這個情況,是因為此前在1月4日,是ProgPoW開發者社群的IkmyeongNa發文,建議以太坊基金會在君士坦丁堡硬分叉中採用ProgPoW算法。事後Ikmyeong稱,他提出「君士坦丁堡硬分叉」採用ProgPoW算法後被罵。於是他決定打造分叉節點,實現一個只可以用GPU挖礦的以太坊,以滿足自己與其他礦工的需求,並稱之為EthereumProgPoW。

 

ProgPoW本來是以太坊的保護方案。以太坊開發團隊不希望看到礦工掌握集中話語權,創建了ProgPoW開發小組,主要用GPU挖礦,以便在網路陷入中心化之前及時應對。

 

但是這次「君士坦丁堡硬分叉」升級內容中,並不包括加入ProgPoW機制。於是ProgPoW的開發者和支持者坐不住了。ProgPoW開發者能夠對以太坊硬分叉造成實質性地威脅,因此這次「君士坦丁堡硬分叉」延期實在是迫不得已。

 

事實上,以太坊這次升級如果真的從PoW向PoS過渡的話,不光是對ProgPoW的支持者,對絕大多數礦工都是極大的傷害,不但他們在社群的話語權會喪失,甚至整個以太坊可以說不再需要他們。可謂失去了權利,也失去了利益。所以有人認為這次對「君士坦丁堡硬分叉」的威脅,甚至可能就是大礦工發起的。

 

以太坊後院起火,導致硬分叉的時間延後,以太坊核心開發者PéterSzilágyi發布推文稱將在7.28M區塊進行硬分叉,限定2月27日。

 

以太坊的鳳凰涅槃現在先等一等,現在的當務之急,先把後院起的火撲滅吧。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程智鵬:以太坊的革命理想和商業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