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世界,和現實有著不同的世界觀
weidaran/張詠晴編譯
2018-10-26 12:00

我預想中的未來是這樣的:區塊鏈作為信用機制,物聯網作為技術基礎建設,共享經濟作為商業形態,共享金融作為融資途徑,複雜性網路和生態型組織作為治理模式,個體自由得到進一步延展。

 

但我常覺得我只是在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雖然我能看到Uber、互聯網金融、 區塊鏈等新事物就發生我的身邊,但我其實根本不確定上述每一個概念究竟是什麼,也不能論證它們會成為未來的主流。

 

有趣的是,我能瞭解到這些新概念,是因為我在上課時並沒有好好聽講,而是在刷手機裡的創投機構、互聯網企業或科幻小說的微信公眾號。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儘管我們共處同一個世界,但由於選擇了不同的訊息媒介,或在同樣的媒介上選擇性的接收了不同的訊息,我們的世界觀很可能迥然不同,由於我接收了移動互聯網「教育」,所以文風都洋溢著知乎和推文的風味。

 

湯瑪斯·孔恩(Thomas Samuel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首次提出了「典範」的概念,「典範」(paradigm ) 指科學共同體,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

 

在一個科學家成長的過程中,從大學一年級到博士,他/她都在學習某種典範的概念,所以習慣於相信某種特定而排他的結論。而那些沒有經過科班訓練,對傳統典範不熟悉的外行,反而可能提出全新的方案。

 

作為一個學渣,即一個對傳統經濟學典範一知半解的人,我覺得我讀阿里巴巴與騰訊研究院的研究報告,要比我讀教科書更有共鳴,因為它們對數據和網路時代的商業模式和組織形態的描述,更加符合我的生活經驗。

 

在湯瑪斯·孔恩看來,在科學危機時代,原有的典範不能解釋新出現的現象,即使修補也無濟於事,所以一部分科學家對舊典範產生懷疑,提出新理論並引發了科學革命。當典範改變時,這世界本身也隨之改變了,因此科學革命「打破了一個舊世界,創造了一個新世界。」

 

當下,互聯網巨頭的研究所和策略長,VC/PE或產業研究人員,都在熱烈探討新的經濟概念,比如DT(Digital Technology)時代的網路資訊經濟學、共享經濟形態、社群經濟、網紅經濟、 生態型的自治組織等。

 

我常常感到,學渣的春天終於來了。在學校裡,老師會對你亂用概念和術語的行為嚴加指責,但在商界,天馬行空的跨界混用理論,居然是可行的,只要你能標新立異並自圓其說。

 

縱觀歷史,在顛覆性的技術出現,舊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不斷湧現的時代,掌握著話語權的理論家,一般會試圖修改舊理論的輔助假設(auxiliary hypothesis) 和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而不是徹底否定掉傳統理論。

 

而一個新的理論想要被大眾接受,往往要等到相信舊理論的那幫人都已經垮台或消亡的時候。所以,社會經濟領域的理論和研究,常是權力鬥爭的結果,它們從來都不僅僅是用來解釋世界的,也是用來操縱世界的。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區塊鏈與預言家——研究未來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