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將可能因過度金融化,引發與互聯網相似的泡沫爆炸
識象財經 / 何渝婷編譯
2018-10-16 15:05

過度金融化引發相似的泡沫爆炸

 

不管是互聯網,還是區塊鏈技術,早期時其實對於生產關係的真正改善並不大,表面上看是技術變革,實際上更多是金融產業受益。原本應該擔任主角的技術變革,讓位給了金融和炒作。

 

過度金融化的泡沫

 

什麽叫做泡沫?就是外部賦予這家公司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公司和經濟基本面決定的真實價值。

 

1998年代,當時微軟等公司,不僅有新的技術,同時也能賺到真金白銀,他們促發了投資者對科技股的狂熱追捧。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華爾街的.com狂潮爆發,只要是網址中帶有.com的股票都受到投資者的狂熱盲目的追逐。1994年至2001年間,一大批互聯網公司,狂熱包裝炒作概念,引入風險投資,吸納巨額資金。

 

當時,很多互聯網公司,沒有建立良性的商業模式,而將全部重心放在了如何提升市場估值和融資額度。在全球多個國家,只要是科技及互聯網相關股票,都在急劇上漲,在2000年3月10日,那斯達克指數到達5132.52高點的頂峰。

 

 

(1998-2018那斯達克指數曲線圖)

 

也就是在這些公司裡,很大一批的互聯網企業,既沒有革命性的技術,商業模型不夠成熟,盈利也很有限,同時又在無止盡燒錢,問題很快就迅速擴大,引發各種質疑和連鎖反應,隨著大量股票解禁期到來,泡沫炸了,大量公司股價「飛流直下三千尺」,甚至連累了一批好公司,網易當時股票最低點不到1美金。

 

而到2017年,最高點超過270美金。據統計有超過5萬億美元的投資被蒸發,無數公司破產,大量IT人員失業。

 

比特幣由於去中心化、分佈式記帳、不記名、不可增發等特點,被信仰它的人當做成了一種革命性的武器,用它去顛覆傳統金融。作為一個新興的網路技術,區塊鏈本來是包括金融領域的重大創新,但是今天最大的價值,就是用於炒作。

 

但是,截止到今天為止,區塊鏈領域最重要的模塊不是技術,而是金融化。最大的受益者,不是技術開發公司和工程師。而是炒幣的投資或投機者。ICO發行各種山寨的數位貨幣、私募、上交易所公開發行、變相上市。交易槓桿、甚至包括挖礦算力等方面的全面金融化。

 

(2014-2018比特幣價格曲線圖)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2018的區塊鏈泡沫正重蹈1998年的大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