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的區塊鏈項目都會失敗?(下)
通證工程 / 鍾佩慈編譯
2018-09-17 17:05

為什麼區塊鏈落地這麼難?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區塊鏈的變革跟互聯網一樣,是由「技術引起的商業模式變革」。

 

正如我在《Coinbase的十年絕密計劃》所說,互聯網的發展經歷了「概念 - 技術 - 商業模式 - 產品 - 運營」等階段。

 

在概念階段,也就是「.com」泡沫階段,只要把公司的名字改一下,能成為互聯網概念股;在技術階段,能做網站的都是頂尖人才;在商業模式階段,出現了大量的平台競爭;在產品階段,則是利用產品來搶用戶;如今的營運階段,則是拼效率的時代。

 

區塊鏈的發展也會符合這樣一個發展路徑,如今的區塊鏈是處於技術階段的開端。寫個白皮書就能融資的階段已經快結束了,沒有區塊鏈技術儲備的公司,將會在下個階段被淘汰,而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紅利。

 

互聯網從概念到真正落地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而區塊鏈要真正落地,技術發展的週期不可避免還需要幾年,應用落地也還要好幾年的時間,而能熬3到5年的區塊鏈項目,能有多少呢?

 

接下來,我們探討一個重要的問題:

 

區塊鏈到底是技術驅動,還是商業模式驅動?

 

我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後期,以至於我們都相信技術一定要解決具體的商業問題。

 

但是如果你問一個1989年的人,他們需要什麼樣的東西來改善他們的生活?他們不可能說:「一個用超文本傳輸協定連接起來的去中心網路。」

 

從這個角度來看,「技術推動社會變革」是對的,商業模式是結果不是原因。張韡武舉了一個例子:「網際網路和HTML技術,一開始會產生都是沒有商業模式的。高速網際網路不是為了SalesForce而建立,但SalesForce卻因有了高速網際網路才能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開源運動也是,單純收服務費的思路,是不可能會產生比特幣的。」

 

當然,也有一個圈子認為「商業訂購技術」,像是快速結帳需要POS機,POS機便應聲而出,從而帶來IBM的發軔。二戰時要算彈道拋物線,電腦便誕生了。社會經濟發展來自新的商業模式,新的商業模式帶來技術發展。IBM做Hyperledger也是這樣思考的:一個商業問題等於一個技術方案,解決商業問題,技術方案就有價值。

 

在我看來,這兩種說法都是對的。不同階段,需要做不同的思考,在技術驅動階段,基礎設施更重要,在產品和模式驅動階段,商業模式更重要。

 

當然更殘酷的現實是,即使你走在了正確的路上,你依然會失敗。更何況很多項目,既沒有技術,又沒有商業模式。

 

為什麼要相信區塊鏈?

 

這是很殘酷的事實,目前大部分的區塊鏈項目都會成為墊腳石。那麼,為什麼你依然要相信區塊鏈呢?

 

還是從兩個角度來說:

 

第一個角度,比特幣至少證明了兩點,我們可以基於區塊鏈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價值儲存系統,並構建一個開放式的大型協作網路。

 

如果我們認為,一個更開放、更自由、更符合用戶利益的世界,將更符合未來發展的規律,那麼我們可以相信區塊鏈。

 

第二個角度,即使是比慘,區塊鏈依然比互聯網有機會。

 

互聯網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機會越來越少,人才和資金現在都在湧入區塊鏈領域。

 

上篇連結:為什麼大部分的區塊鏈項目都會失敗?(上)

 

本文為火星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為什麼大部分區塊鏈項目會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