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數位貨幣的誕生,這些人物功不可沒!
白話區塊鏈/張詠晴編譯
2018-12-08 09:00

 

比特幣是怎麼產生的?比特幣將如何發展?比特幣如何流通?目前來看,比特幣無疑是數位貨幣中的翹楚,如果沒有比特幣的成功,也絕對沒有數位貨幣的繁榮景象。截至2017年10月27日,全球數位貨幣市值近1700億美元,比特幣超過半壁江山。

 

比特幣的產生,其背後的技術功不可沒,但比特幣承載的意識形態,才是真正的深層驅動。它指引人們尋找心目中嚮往的聖地,有的人負責勾勒出美妙的藍圖,有的人按照藍圖打造理想的烏托邦。當然,期間有不斷的嘗試和失敗,也正是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最終中本聰完成了前人描繪的夢想。

 

現在讓我們回顧那段崢嶸歲月,一個個響亮名字的背後,有一個統一的標籤_理想主義者,重溫這些偉大人物的光榮與夢想,沿襲他們的思想與實踐,你會發現:比特幣必然而然。

 

數位貨幣

 

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貨幣也隨之延伸,資訊流動到哪裡,貨幣肯定會緊隨其後,數位貨幣不是一種可選項,而是一種必需。

 

數位貨幣在獲取、交付和發行方面的便利性,讓它成為私有貨幣的理想候選,「密碼龐克」是數位貨幣最早的傳播者,其電子郵件中,常見關於數位貨幣的討論,並有想法付諸實踐。

 

1997年,英國密碼學家亞當.巴克(Adam Back)發明了哈希現金(Hashcash),其中用到了工作量證明系統(Proof Of Work),這個機制的原理可用於解決互聯網垃圾資訊。它要求電腦在獲得發送資訊權限之前做一定的計算工作,這對正常的資訊傳播,幾乎不會造成可以察覺的影響,但是對向全網大量散布垃圾資訊的電腦來說,這些計算變得不可承受。這種工作量證明機制,後來成為比特幣的核心要素之一。

 

戴偉(Wei Dai)著迷於蒂莫西.梅的密碼無政府主義,他相信可以存在一個把政府排除在外的社群,社區的參與者透過數位貨幣進行有效合作。1998年,戴偉發明了匿名的分散式電子現金系統B-money,強調點對點的交易和不可篡改的交易記錄,網路中的每一個交易者都保持對交易的追蹤。

 

不過在B-money中,每個節點分別記錄自己的帳本,這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節點間的不一致。戴偉為此設計了複雜的獎懲機制以防止作弊,但是並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本聰發明比特幣的時候,借鑒了很多戴偉的設計。

 

2008年11月1日,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在metzdowd網站的密碼學郵件列表中發布了比特幣白皮書_《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文中詳細描述了如何創建一套去中心化的電子交易體系,且這種體系不需要創建在交易雙方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2009年1月3日,中本聰開發出首個實現比特幣算法的客戶端程式,並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伺服器上,挖出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_創世區塊,並獲得了50個比特幣的獎勵,比特幣正式宣告它的誕生。

 

密碼龐克的很多成員,都試圖打造數位貨幣系統,但最終都失敗了,即便在密碼龐克內部,多數人對中本聰的系統也沒抱多大期望。然而這次不一樣,中本聰透過一個天才的發明_區塊鏈,掃清了創造數位貨幣的最後障礙。於是,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比特幣開始走上了一條不斷成長和快速發展的道路。

 

海耶克怎麼都不會想到,他構想的藍圖會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出來。即便是偉人,也有其歷史的侷限性。對於未來誰都無法精準預測,我們能看到的只是歷史不斷前進的車輪以及大致方向,它帶我們前往的永遠是新奇和未知的世界。比特幣的發展不會停止,它未來的面貌絕不是今天的模樣,但這並不重要,因為它背後的驅動力從未改變。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白話區塊鏈:比特幣是什麼? 比特幣的發展歷史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