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金融模式正在走向黃昏,DeFi能否帶來改變?
Dipperin/作者:潘鵬飛/張詠晴編譯
2019-08-30 19:15

 

2018年8月,Dharma Labs聯合創辦人和營運長Brendan Forster,懷著去中心化金融會成為未來主流的信念,首次提出「DeFi」的概念。DeFi憑藉區塊鏈的特性,為傳統金融提出了新的解決思路,在當前環境下,兩者能形成有益的補充。

 

傳統金融模式正在走向黃昏

 

在我們的日常社會生活中,金融實現了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價值流通,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給人們帶來了數不清的便利。平時我們接觸到的金融機構,大致可以分為銀行、基金、券商、保險、信託等類型。而這些機構的運行本質,往往是採用中心化方式,利用自身的權威性,作為連接資金供給方與資金需求方的信用中介,然後收取一定的利息或回報。

 

根據瞭解,這些中心化機構從老百姓手裡吸納存款,向一些特定的機構或主體進行投資,由於監管的要求和機構類型的區別,關於不同的業務名稱和投資標的,擁有權力成為「債權、收益權、股權、股票、貨幣、ETF、REITS」等,業務名稱也各不相同,目的都是為了達到預期的投資回報,或者透過對衝防範一定的風險。

 

互聯網時代到來,市面上形形色色的P2P公司、理財公司、騰訊、阿里旗下的互金公司可以算作是金融產業的2.0版本,稱為Fintech金融科技,但是其本質與傳統金融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球的資產管理產業規模達到80兆美元以上,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市場的複合成長率達到了12%,中國近年資產管理市場整體規模維持在124兆人民幣,預計在2020年將達到200兆水平,主要以銀行理財、信託計劃、保險資管、券商資管、公募/私募基金為主導。

 

但是在傳統金融模式的體系內,醞釀著巨大的不公平。除非遇上金融危機或者大型股災深陷泥沼,普通的金融人士在投資成功時,分享著高額的利潤,而當投資失利後,風險卻由投資人買單。

 

以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為範本的好萊塢電影《大賣空》為例,第三方中介無法保證獨立性,房貸資產證券化中低層資產信用評級,與實際情況誤差巨大,最終造成資訊鴻溝,引發災難,裡面人性的貪婪與醜陋,更是表現得淋灕盡致。

 

根據瞭解,投資流程黑箱化、風控環節失效化、第三方評估機構寵物化、資管企業架構中心化、項目利益短視化、資產流動性不足、底層資產空心化是傳統資產管理機構的「七宗罪」。這也預示著傳統金融模式正在走向黃昏。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DeFi一小步,能否帶來金融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