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聽過「去中心化」的用戶決定了區塊鏈產品的生死
Tony Sheng / 譯者:橙皮書-orangefans / 何渝婷編譯
2018-12-05 09:50

Tony Sheng寫了一篇很有價值的文章,叫Growth is not price。

 

我來復述下這篇文章的大意:

 

1、區塊鏈的成長跟幣價沒什麼關係,因為幣價是投機者堆起來的,而且他們並不會使用你的產品。投機者只會在價格起來的時候加入,在價格暴跌的時候離開,產品怎麼樣跟他們沒有關係。

 

2、除了投機者,其實加密網路裡還有另外兩類更重要的用戶:信仰者和無信仰者。

 

3、信仰者是那些關心我們每天在區塊鏈領域裡談論的話題,比如去中心化、抗審查、隱私,等等。信仰者一般都會是產品的early adopter。

 

4、無信仰者跟投機者不同,他們不是來炒東西的,但他們會不會用你的產品,完全取決於你的產品跟別人相比,有沒有他們看得到的實際好處。

 

5、加密網路的成長只要抓住信仰者就可以了嗎?未必,因為信仰者的群體是很小眾的,真正的主流人群都是無信仰者。

 

所以,哪怕像Maker DAO這麼優秀的項目,曲線一直成長,仍然不夠。因為他們的產品只能吸引到信仰者的用戶。

 

6、詳細來說說無信仰者這部分主流用戶的需求。Nathan Wilcox寫過這麼一段話:

 

終端用戶很少關心、甚至不能注意到「全球間接屬性」。它們只能注意到「本地屬性」,無論是「直接屬性」還是「間接屬性」。直接屬性包括「交易費」、「時間」、「UI交互的複雜程度」等等。用戶可以注意到本地「看得到」的網路效應,即使這是一個間接屬性;用戶無法注意到「隱私」和「貨幣健全性」,即使是在本地。

 

他把一個產品的屬性分成了四個維度:直接、間接、本地、全球。用一張表格來表示更清楚:

 

  • Q1. 全球 + 直接:比如「交易費」
  • Q2. 全球 + 間接:比如「隱私」、「抗審查」
  • Q3. 本地 + 間接:比如「本地的稅收機制」或者「本地的激勵機制」
  • Q4. 本地 + 直接:比如「本地的子網路效應」,就像你在委內瑞拉透過挖礦獲得加密貨幣,要比獲得美元現金來得更容易。

 

他指出,用戶只能感知到一個產品直接的屬性,而不能感知間接的屬性——除了一個例外,就是在本地的子網路效應裡,他們偶爾能感受到產品的間接屬性。

 

7、「全球+間接」的產品屬性是最難被用戶感知到的。而我們平常在區塊鏈領域裡最經常討論的話題,卻常常都跟這些屬性相關的話題,比如,我隨口說幾個:

 

  • 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更好,因為他們有真正的稀缺性。
  • 非同質化代幣更好,因為他們抗審查。
  • DeFi更好,因為不同的服務和組件可以互操作。
  • 比特幣更好,因為它比其他貨幣更健全。

 

這些信仰者的用戶們最關心的東西,卻是無信仰者的用戶們最難感知到的東西。

 

8、一個用戶會不會使用某個產品,只取決於這個產品的收益是否大於成本。

 

9、信仰者可以感知到Q2那一格裡的收益,比如他們可能會傾向於使用Zcash而不是法幣,因為他們在意隱私性。他可能也會感知到Google搜索在Q2那一格的成本,所以他會傾向於使用DuckDuckGo。

 

10、無信仰者不能感知到Q2那一格的收益和成本。所以相比Zcash,他們會更願意使用比特幣,因為比特幣流動性是最強的;他們會更願意使用Google搜索,因為搜索結果更好。

 

11、所以我們要怎樣完成加密網路的成長呢?信仰者用戶會繼續傳播他們的信仰,但他們只是一小部分的user base。能夠贏得無信仰者用戶的產品,才會是真正的大贏家。

 

12、我們應該試著去增加一個產品Q1、Q3和Q4的收益,減少Q1、Q3和Q4的成本。當然,這可能需要我們做出一些犧牲和讓步,但在加密網路的歷史進程中,這些犧牲可能都是值得的,只要以後這些犧牲可以被逆轉。

 

你覺得呢?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那些沒聽過「去中心化」的用戶決定了區塊鏈產品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