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真的可以賦能一切實體經濟,甚至顛覆互聯網嗎?
加密谷Live-Howard Yuan / 何渝婷編譯
2019-05-07 14:36

從2017年起,加密市場的快速成長成為熱門話題,幣價猛增成為各大媒體的頭條新聞。然而進入2018年,市場價格下跌,公眾熱情也在迅速降溫,曾經的忠實粉絲也開始對BTC和區塊鏈的未來持懷疑態度。

 

進入2019年,市場開始觸底反彈,加密二級市場的交易量及價格都在緩慢復甦。

 

加密市場是否迎來了春天?區塊鏈技術能否得到主流社會的擁抱?探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瞭解一下區塊鏈網路的價值所在與其生命週期。

 

區塊鏈的關鍵應用

 

區塊鏈的應用場景之前有很多人闡述過。很多人在神化區塊鏈:正如幾年前的「互聯網+」熱潮,區塊鏈也可以賦能一切實體經濟,甚至顛覆互聯網。

 

在我看來,區塊鏈只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區塊鏈不會代替互聯網,但區塊鏈技術會使得互聯網更加可信、安全和去中心化。此外,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規律一樣,區塊鏈技術在場景中大規模應用遠沒有那麼快。

 

自BTC和區塊鏈早期以來,主要在金融領域開發了一些關鍵應用,比如:

 

新型支付,新興投資模型和金融後端解決方案

 

  • 支付(Payment):在傳統金融服務生態系統內外實現個人(C2C,B2C或B2B)之間的轉帳交易,比如Bitcoin、Monero、Ripple、Stellar等

 

  • 投機(Speculation):另類資產投資或交易市場。加密技術帶來了一個具有成長潛力、波動性和有技術壁壘的另類投資資產類別,比如Coinbase、Binance、Kraken等

 

  • 眾籌(Crowdfunding):在投機的另一面,公司可以透過首次代幣眾籌、證券化通證或交易所融資等方式獲取資本。比如:ETH、Bancor

 

  • 去中心化金融(DeFi):創建去中心化或開放的金融服務,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營運,且無需值得信賴的第三方,比如MakerDAO、Augur、0x

 

  • 資產通證化(Asset Tokenization):創建可交易的通證,來實現現實資產(如股票,房地產,藝術品等)的部分所有權,比如Tzero、Polymath、Swarm

 

  • 借款/借貸(Borrowing/Lending):獲得加密資產抵押貸款,直到貸款被償還(或清算)為止,比如Maker、Compound、Dharma

 

  • 小額支付(Micro-payment):提供一些付費使用的商品或小額支付服務,可以減少交易過程中的摩擦成本。比如:BCH、NANO

 

協作生態系統

 

在2017年初之後,區塊鏈增加了幾個非金融方面的應用。我們可以稱之為,一個為企業和專業人士所創建的新的協作生態系統: 

 

  • Web 3.0:透過去中心化網路提供的雲端服務,如文件或數據庫儲存、軟體定義網路或Web代理,比如IPFS和Sia

 

  • 數據生態系統(Data Ecosystem):為數據科學家和AI開發人員提供專業服務,包括更好的數據供應、AI模型訓練等,比如SingularityNET、Fetch等

 

  • 身份管理(Identity Management):為人員、組織或設備提供通用、獨特、可驗證的身份,比如CIVIC

 

  •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管理供應鏈中各組織之間的業務傳輸和交互,比如Vechain

 

  • 數據共享(Data Sharing):跨組織輕鬆實現共享數據,比如Enigma

 

  •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在代碼中設置預定義規則,實現一個自我管理的非分層組織,比如DigixDAO、Aragon

 

  • 收藏品(Collectibles):創造一個具有獨特收藏品的協作遊戲,實現收藏品的共享和交易,比如Decentraland、Crypto Kitty

 

 

 

如果我們對上述主要應用場景,按照成熟度(解決方案的可用性)和價值主張(所創造經濟價值的程度),進行具體象限分析,如上圖所示:

 

  • 眾籌和投機顯然具有很高的潛力,同時業務模式也相當成熟

 

  • 線下支付自BTC的早期開始就存在,但尚未大規模應用。微支付具有一定激發新商業模式的潛力,但發展模式尚未確定,仍然處在理論階段;DeFi的商業模式仍處在早期階段,其價值主張仍未得到大眾認可

  

  • 在協作生態系統領域,供應鏈管理通常是由一些產業龍頭所主導;而在數據生態領域,仍然缺乏一個具有高度可用性的成熟解決方案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獨家深度 | 區塊鏈如何跨越死亡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