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創辦人任正非:中國可以發行自己的Libra
零識區塊鏈/作者:Nancy/張詠晴編譯
2019-07-26 15:49

 

創新似乎是華為與生俱來的基因。

 

在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眼裡,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累積,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

 

尤其是當今中國正進入蓬勃的數位經濟時代,區塊鏈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也是數位經濟的使能技術,引領者華為一直都在加快區塊鏈創新的部署步伐。

 

中國版Libra?

 

近日,任正非在接受Fabio Savelli《晚郵報》採訪時被問到,「我們知道Facebook已經公布要發行基於區塊鏈的數位貨幣Libra,您覺得這是不是美國科技企業要與美國政府一起保持世界霸主的信號?另外,您認為在發行數位貨幣時,他們是否會考慮中國的企業或者中國的貨幣放到他們的貨幣籃子裡呢?」

 

對此,任正非回應道:「中國自己也可以發行這樣的貨幣,為什麼要等別人發行呢?一個國家的力量總比一家互聯網公司強大。」

 

任正非如此底氣十足且霸氣的回答,源於中國早已未雨綢繆。事實上,自2014年起,中國央行就開始了對數位貨幣和央行數位貨幣的研發。目前,央行已得到了國務院的正式批准,正在組織市場機構進行央行數位貨幣的研發。

 

而對於Libra的野望,央行認為其本身能不能成功仍然要打一個問號,但可以對其進行學術上的討論和推演,以加快央行數位貨幣的推出。當然,假如中國機構有著非常好的基礎和條件,也可以發行類似Libra的中國版數位貨幣。

 

那麼,華為有這個實力嗎?

 

暗自蓄力

 

自華為創立之初,任正非就提出以技術立足,緊跟世界先進技術,立足於自己科研開發,決不向跨國巨頭低頭。為此,華為堅持每年將10% 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也正是憑著這股「狠勁」,華為的路可謂越走越寬。

 

一如華為以往的低調,與BATJ等其他公司相比,華為在區塊鏈的佈局一直都暗自蓄力。事實上,從2016年開始,華為就涉足區塊鏈。

 

零識區塊鏈統計如下:

 

2016年5月,華為加入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旨在探索、研發和實現適用於金融機構的金融聯盟區塊鏈及應用場景;

 

2016年10月,華為加入了Linux基金會的「超級帳本」(Hyperledger)項目,並為其提供了基於Hyperledger Fabric 1.0的全新BaaS解決方案;

 

2017年9月,華為宣布和區塊鏈企業趣鏈科技簽署合作協議,旨在深入探索區塊鏈技術平台和產業應用;

 

2018年1月,華為攜手熊貓綠能和新能源交易所正式啟動區塊鏈計劃,共同探討區塊鏈技術在實體業務應用的原理和發展現狀,研究區塊鏈應用中的微電網和智慧電網案例等;

 

2018年2月,華為雲基於華為在分散式並行計算、PaaS、數據管理、安全加密等核心技術領域多年累積,首次對外發布了區塊鏈服務BCS(Blockchain Service),旨在為企業及開發者提供公有雲端區塊鏈服務,推動企業區塊鏈應用場景落地;

 

2018年4月,華為發布《華為區塊鏈白皮書》,就華為雲端區塊鏈的核心技術、產業發展現狀、典型應用場景和歷年來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詳細介紹;

 

2018年8月,華為雲端區塊鏈服務首席架構師張煜博士,擔任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項目組組長、中國工信部信通院可信區塊鏈聯盟副理事長,旨在共同探索和解決BaaS商業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區塊鏈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落地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更易用的基礎設施平台;

 

2018年10月,華為雲端區塊鏈服務BCS正式走向商用化。目前,該項目已在供應鏈金融、數位版權、醫療數據共享等場景都實現了商用落地。

 

由此來看,華為歷年來對區塊鏈上的研究成果,就如任正非所言,有技術創新才能產生大產業。在新興技術的探索上,華為對不確定性的研究、驗證,正實行多路徑、多梯次的進攻,密集彈藥,飽和攻擊。

 

總而言之,區塊鏈技術還處於早期階段,其長遠發展注定是一場考驗耐力的長跑。而華為對區塊鏈發展局勢的清晰認識,將使其不敗於未來的技術與商業之爭。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華為任正非:中國可以發行自己的Lib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