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型通證必要的嗎?區塊鏈會帶來哪些成本?
區塊鏈資訊/張詠晴編譯
2018-10-09 12:11

「為什麼是區塊鏈?為什麼不是分散式數據庫?」市場上有90%的區塊鏈項目,都無法完美地回答這個問題。

 

證券型通證想要回應這些質疑,僅僅強調通證本身的特性還不夠,因為數位貨幣足以承擔價值在互聯網上的「流通手段」。

 

一個目前看起來可以接受的解釋,是發行證券型通證需要去信任化的「存管」(trustless custody)。要實現資產的「互操作性」,不同屬性之資產的「確權機構」必須要建立相互的信任,在目前的金融體系下實現起來非常困難,特別是跨資產類別和跨國界。

 

區塊鏈上的資產「存管」(即私鑰)是屬於每個人自身的,完全去中心和去信任化,每個人不需要依靠某個「存管中心」來確認資產的歸屬。

 

當然,發行資產通證使用哪條公鏈、不同公鏈之間「存管」的資產如何互通,這些都是區塊鏈作為「存管手段」帶來的成本。

 

必然導致的中心化

 

很多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提倡者,是比特幣最早的支持者,比特幣不受政府管制和擁有所有權的特性,與該學派的主流思想不謀而和,去中心化也成為區塊鏈奉為圭臬的信條。

 

但證券型通證本身是與監管密不可分的,其將監管邏輯可編程化的方式相當於為「看不見的手」加上了超能力,讓監管深入到加密世界的毛細血管裡,精準地操作。

 

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證券型通證帶來的中心化,是不是一種區塊鏈在走向主流的過程中,必須的妥協?而同時,內含的中心化監管和區塊鏈去信任的特性之間,其存在的矛盾又該如何處理?

 

無論證券型通證是否能帶來區塊鏈的第三次浪潮,其演化一定會超出人們的猜測,雖然看起來證券型通證帶給產業的仍然是金融屬性大於內在價值的提升,但誰又能在看透泡沫之時,拒絕享受泡沫呢?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當監管進入賽博空間——證券型通證不完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