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已經進入了人們每天的生活,每天利用Google搜尋資訊、開車時使用Google Map、觀看影音串流平台得到推薦的影片,或者電商購物獲得推薦商品,AI服務可說是逐漸無所不在。」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馬大康,在第八屆《WHATs NEXT》未來科技產業高峰會中表示。
過去的十年之中,Google在AI領域達成許多突破,為整個產業和數十億用戶所使用的AI服務,奠定了穩固的基礎。尤其這陣子生成式AI工具的興起,未更多人意識到AI對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改變。
馬大康接著提到,Google致力發展AI研究,期望讓AI為每個人帶來更大的幫助。他們主要透過三種策略達成目標:策略一,運用AI讓Google的應用和服務變得更好用;策略二,透過Google提供的工具、平台及訓練和資源,幫助企業和開發人員,更好運用AI技術平台進行創新。
以及最重要的策略三,多年來Google不斷將AI研究所學到的知識,幫助應對人類社會中碰到的重大挑戰。經由提供工具、培訓課程和資源,來幫助企業和開發人員運用AI進行創新。
事實上,近期流行的生成式AI,都是根據2017年Google Brain研究人員發佈的Transformer論文。在推展AI發展的進程,Google積極面對關於隱私權、安全和透明度的挑戰,因此Google發布一份白皮書,內容特別點名AI盡責發展的政策藍圖建議。
至於在技術更新方面,今年五月Google 推出新一代大型語言模型PaLM 2,屬於多模態開發模型,拓展至5,400億個參數。相關性能包含邏輯推理功能、程式編寫能力,並且支援Google旗下近 25 種產品。PaLM 2運用超過100種語言的多語資料訓練而成,理解和產生文字的能力皆大幅增強。
要把AI技術融入生活情境,馬大康舉例,先前Google推出實驗性生成式 AI Bard,近期把Bard移植到PaLM 2這個更強大的大型語言模型,並且開放 Bard 給全球180多個國家地區的使用者。
使用者 Bard的互動如何更加智慧化?馬大康提到Bard提供回應或提示的時候都會更加視覺化。例如使用者可以詢問Bard「荷蘭阿姆斯特丹有哪些必去的景點?」除了獲得文字解答以外,用戶還可以獲得含有豐富圖像的回覆,而且圖像會遵守道德責任,幫助用戶更輕鬆瞭解自己正在探索的內容。
除了蒐訊,在交通方面,Google Maps也結合AI推出「沈浸式導航」功能。沈浸式導航目前融入台灣9個重要景點,而且沈靜式導航不單只是把建築物 3D 化,另外還加入街景與空中圖像等資料。藉此能完整顯示地圖上的重點資訊,包括交通狀況、天氣變化、停車場資訊、空氣品質、人行道、腳踏車道、十字路口等。
至於工作領域與AI的結合,Google將AI導入自家Workspace推出「Duet AI for Workspace」。用戶能在 Gmail、Google Doc、Google Sheet、Google Slides 這些常用的雲端辦公軟體,結合AI功能來完成各種作業。舉例來說,使用者只需在 Gmail、Google Docs輸入想撰寫的主題,系統就能立即自動產生一份草稿,並且以人類協作的方式加以調修或進行客製化。
AI與醫療領域所激盪出的效益也相當受到市場關注,在醫療健康領域,Google觀察到業界目前仍存在許多痛點。根據顧問公司McKinsey市場調查,未來趨勢講究精準醫療、個人化醫療;醫療服務服務模式也將從one-size-fits-all進化到one-size-fits-a-group,以及演變成未來的one-to-one healthcare。
為了發展能檢索醫學知識、準確回答醫療問題並解釋邏輯的 AI 工具,Google投入醫學大型語言模型的研究,將PaLM 2大型模型加上醫學的專業知識,形成Med-PaLM 2第二代的大型醫療模型系統。經由測試之後發現,Med-PaLM 2回答健康問題及醫療檢定考試,已經達到專業醫師等級表現。
雖然AI能幫助改善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如果以不負責任的方式開發和部署,AI系統也可能會加劇當前的社會問題,例如錯誤信息、不信任和工具濫用。馬大康就強調,後續Google在搜尋功能將添加「About This Image」關於此圖片工具,提供圖片背景訊息、首次出現的時間和地點等資料。
放眼未來,伴隨AI 功能持續在廣度、深度的加值,有些人擔心自己工作會被AI取代,馬大康解釋,世界巨輪不斷前進,工作不會消失只是換了其他方式,例如生成式AI需要更多語言學的人才來精準提問。「只要我們能認清自己的核心價值,善用工具進行數位創新。就不怕被AI取代。」馬大康肯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