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地利學派來看比特幣的貨幣思想體系
比特幣凱撒/張詠晴編譯
2019-05-20 11:30

 

隨著中美貿易戰的開打,人民幣貶值壓力陡增,其實法幣貶值一直伴隨著貨幣史和朝代的興衰。

 

早在公元前388年,40歲的柏拉圖,拜訪古希臘殖民地專制獨裁者君主Dionysus,面聖提議殖民地發行超過實際價值4倍的錫幣,以增加君主急需的財政收入,並實施嚴峻的刑法,當然包括死刑,強迫臣民接受超過實際價值超過不只4倍被嚴重高估的鑄幣。

 

君王欣然地接受了古希臘哲學大師的貨幣政策。然而,底下臣民並不買帳,拒絕使用君主和哲學大師的劣質鑄幣,即使冒著被砍頭的風險。市場由於劣幣驅逐良幣,市場到處充斥著劣質鑄幣。很快,殖民地Sarausa的貨幣體系和經濟體系陷入了混亂狀態,並導致崩潰。

 

作為諫言者,大哲學家柏拉圖淪落到奴隸的地步,被Dionysus發配到奴隸市場拍賣,幸運地是遇到他的哲學家朋友慷慨解囊,為他贖身,否則人類哲學家必將改寫,或許正是如此理想國構想的藍圖中,推崇必須擁有哲學思想的君主,也算是另外一種慰藉。

 

柏拉圖,做為個人在人類貨幣史上,最為著名的通貨膨脹受害者。

 

更為可悲的是,柏拉圖倡導的貨幣理論和政策主張,提倡國家必須全面掌控貨幣發行權,以貨幣貶值來徵收鑄幣稅,在現代成為通貨膨脹,在如今的各個國家大行其道,甚至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通貨膨脹是危害人類經濟體系運轉的最大夢魘。數千年來,它反覆無常頻繁爆發,如瘟疫一般,從一個地區蔓延到另外一個區域,從一個國家蔓延到另外一個國家,不斷吞噬辛勤勞動者累積的財富,剝奪人們賴以生存的工作,終結人類的幸福感,讓無數人墮入失業、赤貧、飢寒交迫和無家可歸,以及債台高築。

 

身處21世紀的人們,最近的一次的金融危機是在2008年,正是那一年,通貨膨脹的反抗者比特幣由此橫空出世。

 

比特幣的貨幣思想體系可以溯源到奧地利學派。

 

起自門格爾的奧地利學派,可謂大師輩出,群星閃耀。門格爾,作為經濟原理奠基人,之後最著名的是代表人物歐根·博姆-巴維克(Eugen von Böhm-Bawerk)_現代利率理論主要奠基人;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_現代經濟發展理論和經濟週期理論的開拓者、企業家,創新、創造性毀滅等諸多理念,皆出於熊彼得,在當時和凱因斯號稱經濟學雙星。

 

大名鼎鼎《貨幣非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 of money)海耶克,20世紀的大思想家,思想涵蓋的領域有經濟學、歷史、哲學、法律、政治學、心理學,涉獵之廣,鑽研之深。實至名歸在1974年榮獲諾貝爾獎。

 

奧地利學派始終認為:貨幣乃是人類市場交換活動「自發自在」的產物,是人類在自發自在的經濟秩序的核心組成部分,政府完全不應該控制貨幣。

 

海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明確指出:「政府控制貨幣是造成貨幣體系不穩定的原因,我們為什麼不能依靠市場自發力量來提供人類所需要的交換媒介呢?」此外,奧地利學派總結人類歷史的基本經驗,得出一個基本推論:「政府控制貨幣政策,所導致的主要隱憂或者說威脅,是通貨膨脹。」

 

海耶克還曾經說過一句話,無論何時何地,通貨貶值都是政府行為的後果,別後來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奉若神諭,當然包括比特幣的網路龐克。

 

有人質疑比特幣總量恆定,具有通貨緊縮的性質,並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更加不能成為世界通用貨幣。

 

是的,奧地利學派既反對通貨膨脹,也反對通貨緊縮,然而,他們卻始終把通貨膨脹的危害放在第一位,因為,他們深知,通貨膨脹確實要比通貨緊縮危險的多,如果說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都是錯誤的貨幣行為,他們堅決主張為了對抗或者說避免通貨膨脹,政府必須停止對貨幣體系的干預,將政府和貨幣體系嚴格分離開,讓自由市場競爭來決定貨幣的種類和貨幣供應量。

 

為了從更根本上排除各國政府獨斷專行,操縱本國貨幣體系製造通貨膨脹,奧地利學派倡議全盤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特別是改革以美元本位制為基礎的世界貨幣制度,重回商品貨幣自由市場或金本位制。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比特幣:提供一種貨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