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期待的區塊鏈世界也許是這個樣子
碳鏈價值-楊澤 / 編輯:唐晗 / 何渝婷編譯
2018-12-11 10:07

「流動性增強的背後是超高的篩選能力和判斷能力。同樣的成本,付出給哪個項目,這就是考驗未來財富的門檻。如果區塊鏈真的如我們的判斷,會是比肩互聯網的重大產業機會,那麼未來的區塊鏈充滿了價值冗餘,將遠甚2017、2018年。」

 

人們常說現在的互聯網是資訊的互聯網,物聯網是萬物的互聯網,而區塊鏈是價值的互聯網。物聯網將實現萬物互聯,而區塊鏈則將萬物token化,讓它們的價值不僅可以實時度量,而且可以在全球自由流通,實現價值互聯。

 

流動性和價值互聯是受人讚美的。對於資產所有方來說,它可以盤活資產,讓交易更為方便;金融家們也能在流動性上玩出不少新花樣。然而,如果將圖景放大至整個人類社會,我們將得出怎樣的結論呢?

 

既然已經用互聯網做了類比,我們就索性開個更多腦洞。互聯網創造了資訊大爆炸的世界,並帶來了大量的資訊冗餘;如果區塊鏈真的如我們的判斷,會是比肩互聯網的重大產業機會,那麼未來的區塊鏈充滿了價值冗餘,將遠甚於2017、2018年。

 

互聯網時代:冗餘資訊加速認知分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電視、收音機、電腦的普及,資訊開始快速成長。而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更加速了這一趨勢。

 

早年間,大家普遍認為,互聯網是一種新的媒體形式。它無非是把信件變成電子郵件,再發展,是把報紙變成網站,把電話變成聊天室,同時出現了ICQ、QQ,以及把文本的形式變成了圖片、動畫、影片等媒體形式。這些仍然是資訊載體的變化,互聯網只是一種替代品。

 

在這一過程中,也冒出了一些星星之火。1996年,三個以色列人發明了一種線上聊天軟體ICQ,再後來一個深圳大學的畢業生創造了OICQ,這正是QQ的前身。同一時間內還出現了聊天室,一大堆網友開始在網上互相交流,用戶開始在互聯網創造極碎片化的資訊。BBS、部落格的出現,意味著互聯網已經從原有的傳播載體變成了資訊的生產工具了。

 

資訊開始爆發性成長,每個人都能生產資訊,然後是每個人能從生產文本訊息到圖片、影片、動畫等各種各樣形式的資訊。接著是賈伯斯創造的行動互聯網時代,生產工具再次升級,隨時隨地生產內容成為可能。

 

數據顯示,2017年,微信每天9億人登陸,發送380億條資訊。2016年,祖克柏對外公布,Facebook數據中心每天要處理100億條訊息。下圖是2016年每分鐘主流互聯網平台產生的數據量,十分驚人。

 

 

互聯網創造了資訊大爆炸的世界。然而,人,作為這個世界中最重要的一環,真的從資訊爆發中獲益了嗎?2010年,尼古拉斯·卡爾在其著作《淺薄: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詳細分析了互聯網是怎麼改變人類的思維的。

 

他認為,無論是字母、書寫、印刷術,還是電視、收音機、互聯網,自誕以來一直在塑造這我們的大腦。是的,人的大腦是可塑的,大量的神經生理學文獻及各種權威科學實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不同的媒體形式會將大腦塑造不同的思維,書籍讓我們進入聚精會神的狀態,從而促進深度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人拋棄了印刷圖書,拋棄了精細化閱讀,而選擇了瀏覽、掃描、甚至同時應付多種內容的獲取內容的方式,讓我們開始失去那些需要持續的注意力、需要集中精神的思維方式,以及那些需要沈思、反思和內省的思維方式。

 

更可怕的是因為我們對內容的喜好變化,越來越多的互聯網資訊以碎片化形式進行生產。甚至很多原本深度內容被肢解成碎片化內容,詳細的論證過程反而被省略掉,我的思維方式在加速退化。就像《美麗新世界》作者赫胥黎曾說過的, 人們會漸漸愛上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

 

 

當然也有獲益者。他們是懂反人性操作的人,懂得在內容爆發中選擇一個垂直細分的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的人。內容爆發給他們帶來更多線索,他們可以透過這些線索找到背後的規律,再透過深度閱讀、深度思考或者寫作,不斷完善認知,從而變得越加強大。

 

例如,比爾·蓋茲每天至少閱讀一個小時;巴菲特每天會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各種新聞、財報和書籍,他的辦公室沒有電腦,沒有智慧型手機,只有身後書架上的書籍,和一桌子攤開的新聞報紙;俞敏洪曾3個月閱讀了60本書;美團CEO王興的飯否(類似微博)幾乎都是他閱讀、發問、思考......

 

可以說,互聯網時代帶來了資訊的爆炸。資訊快速成長,非但沒有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反而在某種意義上,這個距離拉的更大了。普通人被互聯網毒化,淹沒在資訊的海洋中,懂得反人性操作的人,反而拉大了與普通人的認知差異。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期待的區塊鏈世界也許是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