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暴跌主因:資金匱乏+市場操縱
胡朝輝 / 何渝婷編譯
2018-09-06 16:30

一場「大屠殺」剛剛在虛擬貨幣市場發生,主角就是比特幣,空方現在已經取得了絕對優勢。

 

大約在北京時間9月6日早上7點43分,比特幣開啟了新一輪的暴跌。如果加上始自9月5日下午的下跌,比特幣在16個小時內已經下跌了1000美元。

 

來自BitMax的數據顯示,在下跌前後,比特幣期貨持倉已經從10億美元下降到6億美元,這意味著已經有大約價值4億美元的倉單被平倉。

 

(圖一 比特幣日線走勢圖)

 

下跌時利空消息總是最多的

 

面對突然暴跌的市場,市場參與者總希望找到一些理由,這與其說是為了總結經驗教訓,不如說是為了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重新找回繼續交易的勇氣。

 

此時,各種若有似無的消息和事件都會被和市場走勢連結起來。

 

昨日晚間,Business Insider報導了高盛集團計劃延遲推出加密貨幣交易平台的消息。

 

這被很多市場參與者視為重大利空。然而這種結論顯然禁不起仔細推敲。

 

根據報導,這家銀行業巨頭其實並沒有完全放棄推出加密貨幣交易平台的想法,而是決定優先推出加密貨幣托管服務。

 

知名加密貨幣分析師Joseph Young週三曾在其社交媒體表示,高盛將在短期內專注於加密托管業務,相比推出交易櫃台,加密托管將為加密貨幣領域帶來更多資金。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比較盛行的說法。

 

9月5號有消息說,CNBC主持人Ran NeuNer在推特發文表示,加密貨幣市場暴跌可能與「絲綢之路」相關錢包拋售了10萬枚BTC有關。

 

但是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證明這種說法。

 

此外,還有一些「經驗之談」。

 

比如有一種說法:因為每月的10號是很多區塊鏈項目方的發薪日,而這些項目方在融資時通常都會募集到大量的虛擬貨幣,因此每當這個日期臨近,他們都需要把手中的虛擬貨幣兌換成法幣,這直接構成了市場拋壓。

 

然而如果你對照圖表去逐月驗證,就會發現這不過是一種流行的「市場迷信」。

 

缺少基本面和監管必然導致市場操縱

 

巧合的是,就在比特幣大跌前後,A股市場也剛剛經歷了一次大跌——9月5日,上證指數大跌了46點。

 

而在8月初,上證指數連續下跌了170多點,同期比特幣也經曆了2000多美元的下跌。

 

這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市場多次出現同步下跌走勢恰恰反應了一個根本事實:缺錢!

 

圖二顯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在經過了上一輪大漲之後,總市值一直處於震盪下跌中。

 

根據coinmarketcap數據,加密貨幣市場總市值從昨晚6點起大幅下跌,已從2388.95億美元降至2182.22億美元左右,縮水超過200億美元。

 

(圖二 虛擬貨幣總市值變化趨勢)

 

而在圖三中,比特幣市值在虛擬貨幣市場的佔比在相對提高,這說明其他虛擬貨幣流入資金明顯減少。

 

這恰如A股市場的表現:從2016年開始,貴州茅台股價經歷了大幅上漲,從每股不到200元最高漲到了接近每股800元。而同一時期的上證指數只上漲不到36%。背後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缺錢。

 

市場資金匱乏導致主流資金向個別強勢股集中。

 

而比特幣在虛擬貨幣市場的地位恰如貴州茅台之於A股市場。

 

(圖三 各主要幣種市值佔比變化)

 

但是,與A股市場不同的是,虛擬貨幣市場一直缺乏明確的監管,在很多國家,加密貨幣交易完全是非法的。這導致了相關交易完全成為了「地下交易」。

 

目前比特幣的總市值大約在一千億美元左右,這僅僅是蘋果公司市值的十分之一。

 

比特幣每日成交額更只有幾十億美元,這對於國際市場上每日流動的龐大資金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

 

市場規模過小直接導致操縱成本的降低。

 

比特幣ETF無疑是市場利好,其第一次申請失敗大約在8月初,比特幣價格因此出現了一輪下跌,而當其8月22日第二次被拒後,比特幣價格卻沒有出現較大的調整。

 

對此,有分析師認為,有理由相信,部分資金在6月初押注比特幣ETF通過,因此才有了比特幣價格在7月份的一輪上漲,而當比特幣ETF申請無望時,這部分資金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在8月份強行拉升了價格以便全身而退。

 

另一方面,同股市、商品期貨市場截然不同的是,加密貨幣市場完全沒有基本面的支撐,傳統的公司價值分析模型在這裡完全沒有用武之地。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比特幣暴跌主因:資金匱乏+市場操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