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獲得央行認證?虛擬通貨必須先面對這兩大挑戰
張詠晴
2018-10-03 15:00

(圖片取自中央銀行)

 

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將於明天(10月4日)赴立院進行央行業務報告,對於近來備受討論的虛擬通貨,央行在書面報告中表示:「標榜去中心化的虛擬通貨,至今仍有諸多問題尚待克服,並無法取代現行中心化的貨幣體制及相關之金流設施。」

 

中央銀行在近幾年,對於數位金流的相關建設十分熱衷,更陸續透過提供大額支付系統全面數位化、快捷支付服務,以及金融交易與零售支付結算系統之清算服務,試圖讓台灣的數位金流基礎建設,能更為快速方便、領先全球。

 

然而,央行至今卻仍對虛擬通貨抱持觀望態度,更遲遲未對虛擬通貨做出任何決斷。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目前台灣在虛擬通貨方面,仍須面對兩大挑戰。

 

虛擬通貨的規模仍遠低於其他資產

 

雖然目前在全球市場交易的虛擬通貨種類,多達1900種,今年年初總市值甚至一度超過8200億美元,但虛擬通貨的價格卻在今年下半年一路直落,今年8月底,虛擬通貨總市值甚至降至2254億美元,較一月底減少了超過 7成。

 

對此,楊金龍於報告中指出,目前虛擬通貨的規模,仍遠低於實體貨幣、股票、房地產、債券、衍生性商品等資產,也因為虛擬通貨與實體經濟的連結程度較低,使得虛擬通貨的價格容易有劇烈波動。 

 

不具備現行貨幣體制的信任機制 

 

貨幣之所以能扮演「支付工具」的角色,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

 

在法幣出現之前,由私部門所各自發展的貨幣,其實並不容易獲得民眾普遍的信任。在藉由央行與商業銀行雙層金融體系之制度性安排,並透過貨幣政策操作,來維持物價與金融穩定之後,我們所熟悉且信任的穩固貨幣體制才被建立,並成為了現代數位金流發展的重要基礎。 

 

楊金龍於報告中指出,當前虛擬通貨除了規模尚小之外,還面臨著貨幣供應量無法彈性調整、價格波動大等諸多挑戰,尚不具備上述貨幣體制的信任機制。

 

若無法順利解決虛擬通貨必須面對的這兩大挑戰,虛擬通貨便無法成為廣被接受的支付工具,反而容易被用來投機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