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早期的經濟活動,來解讀區塊鏈的運作模式
橙皮書/張詠晴編譯
2018-10-22 17:35

歷史上,人類所有經濟活動的發展,都有一條清晰可見的主線:「人們總是試圖去降低其他人的不確定性,以此來進行價值的交換。」

 

為了降低這種不確定性,人類開發出了兩套工具,一套是「正式的規則」,一套是「非正式的規則」。

 

在人類發展的早期階段,比如當我們還在部落裡生活的時候,非正式的規則運作得很好。而這些非正式的規則,其實就是「暴力」、部落長老的「權威」等等。

 

我們用這些東西來降低其他人的不確定性。

 

但等到人群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交易的距離也變得越來越遠,這時候,非正式規則運作的效率就有點低了。於是我們產生了正式的規則,正式的規則後來就演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制度」和「機構」,比如銀行、法院、國家、公司等等。

 

到了互聯網時代,正式的規則又發生了新變化,它演變成了線上的數位化交易機構,比如亞馬遜、淘寶等等。

 

1

 

非正式的規則——正式的規則——機構——線上機構,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機構幫助我們代理了兩個人進行交易時的信任,本質上它是一種「信任」的中介。

 

一旦這個中介的效率越高,我們的經濟交易也就越發達。

 

區塊鏈也是在追求這樣一種建立信任的效率,以一種去中心化的方式。儘管有時候因為現階段還不完全成熟,它在技術層面和交易速度方面的表現,看起來好像反而效率更低。

 

但本質上來說,區塊鏈的發展方向,和人們歷史上所有經濟活動的發展趨勢,是一致的,區塊鏈是經濟學的一次延續。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從經濟學角度理解區塊鏈:本質就是降低交易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