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伊朗開礦場有風險?資深礦工這麼說
星球日報/張詠晴編譯
2018-12-06 08:15

 

看到郭宏才懸賞100個比特幣,遍尋全球最便宜的發電廠,李明立馬輾轉找到了他。

 

那兩天,全球有400多個人揭了郭宏才的「皇榜」,四川、新疆、新加坡、吉爾吉斯、伊朗等等,眾多競爭對手中,李明在伊朗找到的4分錢一度的電,最終勝出。

 

奔放而富有藝術氣息

 

數位貨幣產業似乎能緩解伊朗經濟的水深火熱,但敢去伊朗的人卻不多。

 

「有錢發財,沒命花不行。」一位礦工調侃。

「我不去,我還要去美國的。」張文邀約遭到同事拒絕。

「女生最好還是別去。」準備下個月去伊朗考察的礦場主,告誡《Odaily 星球日報》的記者。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伊朗複雜的政治背景和動蕩的局勢。

 

曾被稱為東方巴黎的伊朗一度西化,然而西化與專制的糅雜,反而引來了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全面西化」政策變成「全盤伊斯蘭化」。

 

1979年,伊朗透過國民投票,制定伊斯蘭憲法,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以伊斯蘭教什葉派(即十二伊瑪目派)教義為立國準則。

 

獨特的制度、美國的制裁,加上伊朗位於戰爭頻繁的中東,中國民眾對伊朗的印象是傳統、動蕩和帶有宗教色彩的偏激。幾位去伊朗的考察者出發之前都因人身安全受到家人的勸阻。可是回來之後,他們均表示,那裡意外地安全。「當地人需要跟外國人做生意,而且很歡迎中國人。」

 

「當地人看到中國人,就像上世紀 80 年代我們看到外國人一樣,都會不自覺盯著看。可是他們特別歡迎中國遊客,我們回程路上在高速路邊的收費站歇息,幾位大哥知道我們是中國來的,還邀請我們去他們家吃飯。」 張文告訴《Odaily 星球日報》,要趕飛機的他們肯定沒法應邀,只能跟當地人合影留念。

 

中國是伊朗重要的石油出口國。當地導遊也告訴張文,當地政府在大眾媒體上的宣傳,會讓他們覺得中國給予了伊朗很多幫助。聊到自己出發之前對伊朗的印象,張文也自覺好笑。「去之前我也發怵,可是老闆說,你必須親自去一趟,否則這事兒推不下去。只能硬著頭皮去了。」

 

他原來也覺得伊朗是個傳統又危險的國家,到了之後才發現對這個國家有很多誤解。

 

「不過有的東西是人家的風俗,你還是要尊重。」驅車前往德黑蘭南部的礦場路上,張文見路邊景色優美便下車拍照。沒想到被兩位正在路邊野餐的當地男子呵斥,要求他們刪除照片。原來張文拍照時,把兩位的女伴拍進去了。

 

「在當地,如果是跟單身女性合影,你需要經過她本人同意;如果拍別人的妻子或者女朋友,你還要經過那個男人同意。」張文說,妻子屬於男人的財產。「就跟這台電腦是你的一樣,我拍照要問過你。」

 

當地女性的濃妝和鼻子上的紗布給張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公共場所,女人可以露出來的只有一張臉。再美的身材和皮膚,都覆蓋在罩袍之下。需要對外界展示的魅力,都擠在這張臉上,以至於伊朗成為世界「整鼻大國」。

 

在伊朗待了十多年的李明,在採訪中一次次說,這個國家被妖魔化了。

 

「女人戴頭巾,男人不可穿背心,否則路上的風化警察隨時可以採取措施。」李明說,中國看到這些習俗只是當地法規所限;在他眼中,真實的伊朗人其實自由奔放,富有藝術氣息。

 

「沒人會把伊斯蘭教天天掛在嘴邊。伊朗年輕人去做禮拜的已經非常少。」傳統正在年輕一代中消散。所以,在李明和張文看來,去伊朗開礦場的風險不在於人身安全,而在於機器本身能否安全。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揭秘伊朗開礦場:中東動蕩,美國制裁,伊朗跟礦工『互相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