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信用較為薄弱?比特幣將重塑信用體系
孤獨的異客/張詠晴編譯
2019-02-22 17:44

 

平地一聲雷,在1月前,一位「宇宙第一大行」_ 工行的某官員,用了洋洋灑灑數千字,闡述了「比特幣根本上決定了其不能成為一般貨幣」這一觀點。

 

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那是不可能的,現在當下幣圈,討論漲跌行情的倒是不少,卻真個沒多少去賣力書寫文章,正本溯源講明白事情的。於是異客專門來撰文一篇,逐一批駁這位工行主任言論的不實之處。

 

雖然也算是拖了一段時間,也曾擱筆思考,寫這篇文章究竟有沒有意義,畢竟有一句俗話: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但是前思後想,還是決定奔將觀點原原本本的擺出來,讓眾人去思考。如果能夠有一兩個明白人,真的讀出一點東西,也算這篇文章功德圓滿。

 

好了,閒言少敘,正式進入批駁環節。

 

基於拼算力的「偽去中心化」,不能重塑信用體系。

 

錯。

 

正是因為拼算力,所以才去中心化;正是因為去中心化了,所以才能重塑信用體系。

 

既然在這裡提到了拼算力,那麼不得不再提一下幣圈裡面「狙擊手」的著名觀點,那就是_挖礦時間越久,(礦工)算力持有者手裡的幣就會越少。所以,拼算力根本不會導致比特幣中心化,反而會導致比特幣越來越分散。

 

在這裡有必要重申一下「狙擊手」的這個邏輯:幣圈裡礦工(算力持有者)、比特幣開發者(規則制定者)、比特幣用戶(最終持幣者)三者角色清晰。隨著時間的推移,礦場需要各種賣幣來維持礦場運行,時間越長,算力的博弈會讓礦場手裡的幣越少;比特幣開發者可以修代碼改bug,但是要比特幣的話,對不起,要麼買幣變成用戶,要麼挖礦變成礦工;比特幣用戶要比特幣的話呢,也是只能買,或者是變成礦工。

 

三者相互制約達成了「三權分立」,算力持有者沒法對規則制定者指手畫腳,只能選擇「挖」或者「不挖」;規則制定者沒法制約最終持幣者,幣在用戶手裡,「拋」或者「屯」是用戶的自由;最終持幣者影響算力持有者,如果最終持幣人少了,那麼幣價就會跌,為了維持挖礦就得多賣幣。三者互相制約、互相協調從而實現了「去中心化」。這也是為什麼比特幣運行的時間越長,幣越是分散的原因。

 

而這三者在博弈的過程,最終達成了比特幣網路這一個各方都遵守規則的「信用體系」。有人試圖通過分叉、通過研發其他的幣種來破壞這個體系,但是最終都被證明,在比特幣這個嚴謹、合理、穩定的體系面前,任何陰謀詭計都沒有辦法得逞。比特幣的礦工、開發者、用戶的規模都在擴大。

 

所以,比特幣網路系統並不是基於拼算力的「偽去中心化」,而是實實在在的多方博弈的「去中心化」,塑造了一個非常可靠的信用體系。

 

底層信用較為薄弱,易造成私人截斷「鑄幣稅」。

 

以上全錯。

 

比特幣的底層信用非常強大,強大到什麼程度?強大到就是數位密碼學本身。數學是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的最基本的法則,沒有力量能夠和數學法則對抗。就算是把宇宙給揉成團,數學法則也仍然擺在這,牢不可破。

 

面對這樣的底層信用,怎麼能說「薄弱」二字?

 

正式因為有這樣的底層信用,所以私人才能做到截斷「鑄幣稅」。比特幣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打破了「鑄幣稅」的壟斷,將「鑄幣權」徹底的下放到民間,才引發了大爆炸式摧枯拉朽的數位貨幣革命。

 

每當人們捧起奧派經濟學家海耶克的《貨幣的非國家化》時,都應該會為這位經濟學家的智慧所深深折服,遺憾的是他並沒有活到數位貨幣誕生的那一天。

 

這個世界,一直都在向著更加「扁平化」發展,互聯網將信息扁平化,而比特幣則將貨幣扁平化。比特幣作為數位密碼學的經典產物,必然將會對整個貨幣領域實現「降維打擊」!

 

雖然逐一批駁了荒謬的觀點,但是大家也應該認清一個明朗的現實,雖然比特幣未來一定會成為全球幾十億人都認同的貨幣,但是那必然是一段「漫漫徵程」,其時間可能要跨越一代人甚至好幾代人,讀到這篇文章的人,說不定有生之年都無法看到比特幣「世界大同」的那一天。不過,未來就不就是時光的磨礪中,變得更加絢爛精彩嗎?

 

比特幣,值得擁有。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駁「比特幣根本決定了其不能成為一般貨幣」之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