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區塊鏈技術不可能取代中心化治理體系?(上)
區塊鏈資訊/張詠晴編譯
2018-09-26 12:30

區塊鏈技術不能有效解決區塊鏈社群的建設問題、搭便車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和公平公正問題,因此,它幾乎不可能取代現有的「中心化治理體系」。

 

從抽象的意義上而言,區塊鏈是一種試圖透過「A為人人,人人為A」的安排,來達成自我組織(Self-Organizing)的技術。在區塊鏈建構的空間裡,可以用一致同意的民主方式解決爭議,所以不需要某個權威中心來做最後的裁決者。但是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替代不了中心化治理的核心功能:公正認定問題、公共物品的搭便車問題、貧富分化問題和區塊鏈社群的建設問題。這使得區塊鏈技術目前並不能廣泛用於公共治理的相關領域。區塊鏈技術對於公共治理的最大好處,或許僅限於訊息記錄層面,並沒有從根本上觸動中心化治理的核心。

 

一、區塊鏈自身不能解決公正問題

 

解決公正裁決問題,是公共治理的一個重要部分。人們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需要法律制度的規範,也需要法院法官來裁決。在很多情形下,法律制度也並不能完美地解決糾紛,比如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之間,就往往存在著道德掙扎。但是區塊鏈技術只能對結果進行認定和記錄,而並不能對結果發生之前的過程,予以分析論證。

 

比如,許多普及比特幣(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應用)的文章,都會以這樣一個例子開頭:假設A擁有一間房,但是A可能是個說謊者,A將這間房子同時交易給B和C,從而使得B或者C受騙,並產生衝突。而區塊鏈技術則可以避免這種衝突。某個礦工透過挖礦過程,隨機認定了A和B的交易率先成功,那麼A和C的交易則自動失效了,從而不會產生一間房子被重複交易的問題。而且一旦結果被記錄,所有的人都接收了A和B交易成功的訊息,礦工也因而獲得了回報。

 

看上去是皆大歡喜。從比特幣交易發揮作用的過程來看,也的確保證了訊息傳遞的「透明性」、「可追溯性」以及「不可偽造」的特性。但是,它並沒有包含為什麼「A和B的交易會更為公正」的訊息,因為礦工選擇記錄哪個交易有效,只是根據機器的加密算法,而且具有隨機性。同時這一結果並不包含A為什麼還要和C交易的任何訊息。也許C才是最早想要和A交易的那個人,也許C才是更需要這間房子的人,也許C並不接受這個結果,但這些有關公平公正的問題,卻被忽視掉了。

 

區塊鏈技術解決的僅是訊息結果的「唯一性」和「完備性」,在其之上的「社會化」尚不明確,其「民主性」的特徵也主要表現在交易成功、合約達成的那些主體身上。而不公平和不公正往往發生在交易不成功、合約不能達成的那些領域裡,「單中心」的仲裁機構和治理模式,於是因此產生。

 

下篇連結:

為何區塊鏈技術不可能取代中心化治理體系?(中)

為何區塊鏈技術不可能取代中心化治理體系?(下)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區塊鏈技術替代不了中心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