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需要區塊鏈的原因!從美國歷史上的「隱私事件」看今天
橙皮書/作者:TonySheng/翻譯:Jessie/張詠晴編譯
2019-03-21 17:34

 

美國革命(1754-1776)1754年,英屬美洲的殖民地與新法國的殖民地作戰,雙方都得到母國軍隊的支持。戰爭期間,英國的士兵們需要住處,但英國將軍們發現很難說服美國殖民者為他們提供補給和住所。因此,1765年通過的《1765年營區法》規定如果士兵的住房數量超過可提供的住房,他們將可以「駐紮在客棧、馬房、麥芽酒屋、食物屋和賣朗姆酒、白蘭地、烈性酒、蘋果汁或麥酒的人的房子裡」。

 

但當時英國人沒有把法律放在眼裡,在戰爭期間,士兵們強行佔領私人住宅。

 

美國獨立戰爭後,美國的開國元勳約翰·亞當斯曾說,正是因為英國人未經允許就霸佔私人住宅的行為引發了爭取獨立的鬥爭。雖然多年來,在美國殖民地進行搜查和扣押的合法性問題會反覆出現,但在某種程度上,美國公民感到他們的私人領域受到了侵犯。這種被侵犯的感覺導致了一場解放戰爭。

 

我們可以在《獨立宣言》中看到諸多端倪,以下摘自控訴英王暴政的《偽法案》:

 

  • 他(指英王)同意某些人勾結起來把我們置於一種不適合我們的體制,且不為我們的法律所承認的管轄之下;
  • 他還批准那些人炮製的各種偽法案來達到以下目的:在我們中間駐紮大批武裝部隊。

 

用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直接與緊急」框架來解釋這個現象。其實隱私被侵犯的隱憂一直存在,比如在革命前,法律允許英軍長期進駐營區,但如果不是這些士兵直接闖入你家或你鄰居家霸佔你們的私人住所,就不會引發革命。也就是說沒有導致直接後果的惡性事件,殖民地人民就不太可能關心隱私的喪失,也許革命就永遠不會發生。

 

下面我們將在互聯網發展初期再次看到相同的模式:起初是一個隱私不受保護的系統,隨後惡性事件的發生催生了對隱私保護的需求,進而人們開始有動力去改變這個系統。

 

互聯網窺淫癖(2002年 - 2016年)

 

2002年,一位名叫Nick Denton的人創立了一個專門報導明星或富豪八卦的媒體帝國。其中主要代表是Gawker和Valleywag。

 

十多年來,Gawker這家媒體報導的畫風大概是:

 

圖片來源:gawker.com

 

「彼得 · 蒂爾完全是同性戀」

「那種女孩活該」

...

 

他們在網上散布謠言,在未經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傳播一些八卦照片和影片,並借此引起大範圍的話題和爭議。但是在21世紀初,似乎很少有人會覺得有什麼不妥,甚至該公司的市值還曾一度攀升至數億美元。

 

這種事放到今天,簡直是無法想像的。透過各種可疑途徑獲取,歪曲他人私密訊息並肆意傳播。但由於時代不同,21世紀初的社會時代精神還沒有將這些不正當的隱私侵犯視為錯誤。在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庇護下,官司纏身的Gawker卻打贏得了一次又一次,因為當時法律明確保護「新聞自由」。

 

Gawker原本可以持續風光,直到他們輸給了 Hulk Hogan和他的支持者Peter Thiel 。 ( 事件背景:2012 年,Gawker 網站因發布職業摔跤手 Hulk Hogan 的性愛影片,被告上法庭。2016 年 3 月,法庭判定 Gawker 賠償受害者 Hulk Hogan 1.4 億美元。Gawker因此破產。)

 

美國最年輕的行銷鬼才Ryan Holiday在《陰謀論(Conspiracy)》一書中講述了這個難以置信的事件的經過,強烈建議大家讀一下。文中詳細說明了社會對網路隱私觀點的轉變,是如何打擊到Gawker的:

 

「21世紀初的互聯網已經褪去了最初的新鮮感,逐漸變成了人們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關注網路新技術和隱私問題,並制定新的社會規範。但更多的社會規範是在一些社交媒體隱私洩漏的惡性事件發生後,為了應對事件而制定的。

 

2010年,18歲的羅格斯大學生Tyler Clementi在得知室友私自錄下自己與另外一名男子做愛的影片並在互聯網上傳播後,選擇了自殺。多年來,大眾對於Tyler霸凌室友的控訴絡繹不絕,社會對於隱私保護的態度在緩慢的發生改變。美國各州已經開始陸續通過反情色報復法(anti-revenge porn laws)。」

 

與Hogan和Gawker的案件審判同期,還有一個陪審團在裁決著著名體育節目主持人安德魯斯在酒店房內赤身露體慘遭針孔偷拍的案件,受害者安德魯斯最終獲賠5500萬美金。

 

Gawker在2007年還是一家小公司,到2012年發布Hogan的性愛錄影帶被控訴,再到2015年被審判裁決,這期間發生了很多變化。隨著社會開始出現越來越多隱私洩漏的相關事件,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無法只作為旁觀者的時候,他們開始採取行動抵制Gawker這樣的行為。比如在法庭辯論時,開始明確提出了隨意曝光他人的私人訊息是不可接受的。相應的,法律也因為主流信仰的變化而進行著相應的改變。

 

Gawker走向毀滅的原因,簡單說就是被大眾所拋棄了。對於陪審團,事件相關人士以及社會公眾來說,他們(Gawker)的立場已經完全站不住腳根了。

 

與英國的殖民地美國的革命者一樣,早期的互聯網用戶在受到關注之前曾長期遭受隱私之苦。但是,一旦他們開始認識到網路隱私安全帶來的直接威脅的時候,他們就會採取行動捍衛隱私。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這是我們需要區塊鏈的原因:從美國歷史上三次「隱私事件」看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