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完美解方?KYC其實存在著這三大問題
孫茳濤/張詠晴編譯
2018-12-12 17:05

 

儘管區塊鏈賦能KYC,並促使它完成了技術上的迭代,但是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引起業界的廣泛討論和爭議,在我看來,起碼有三點值得各方探討。

 

1、提升門檻導致的金融排斥與普惠金融理念相悖,是否公平

 

KYC和AML審核,必然會導致相當一部分用戶,被排斥在門檻之外。據相關媒體報導,2009年以來,25%全球代理銀行的關係被切斷了,很多企業帳戶被關閉,無法接受銀行服務,尤其是非洲和加勒比等地區遭到重挫,2015年幾乎70%的加勒比銀行切斷了代理行關係。門檻提升可能一次性地,將幾百萬人排除在金融體系之外。

 

即使合法化的美國STO項目,因為合格投資人的資格審核,也直接將為數眾多的普通人群一刀切地排除在外。如此多的人排除在金融體系之外,導致此前各國政府和金融界所倡導的普惠金融,成了美好願望。

 

2、規避風險的同時卻侵害用戶隱私,是否符合現代精神

 

由於大數據、雲端平台和區塊鏈技術的介入,KYC和AML的審核越來越嚴格,也越來越準確。特別是在區塊鏈上_由於資訊是在分散式帳戶系統上共享的方式,記錄存檔上的所有資訊都是安全,透明和不可變的,比如客戶的背景、財務記錄、收入來源、財富和資產全都一覽無遺。

 

區塊鏈技術減輕了數據的模糊性,降低了詐欺的可能性,可以說如果所有機構都使用區塊鏈,KYC和AML數據就可以更加安全、透明和無縫。

 

但與此同時,區塊鏈本身所具備的匿名性,也在此消失殆盡,所有透過KYC和AML審核的合格投資者都暴露在機構甚至是全天下面前,這種隱私權被展現的做法,是否符合現代精神呢?

 

3、中心化機構,是否會導致利益方以用戶資訊違法(規)獲利

 

目前的KYC和AML體系,基本上都是由交易機構來進行審核,而這些交易機構大多數都是中心化的機構,這就意味著經過審核(不管審核通過與否)的用戶,處在可能存在的風險之中。他們上傳的個人資訊,除了用在通過審核之外,並不知道會不會被機構挪作他用,或者直接用來變現。

 

事實上,很多金融機構的私下販賣投資者資訊的行為,是非常普遍的,無論是美國、歐洲還是亞洲。如何保護個人的資訊或數據資產的安全性,是KYC和AML本身衍生出的問題,也是未來的挑戰。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KYC的前世今生及自我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