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難以「接地氣」?問題出在這些行話上
Unitimes/Alec Vishmidt/劉志勇/張詠晴編譯
2018-12-11 15:55

 

當前區塊鏈的用戶體驗,為新用戶製造了很高的准入壁壘,從而降低了採用率,並誘發了比解決實際需求更多的問題。

 

因此,讓我們深入研究每個問題,並找出潛在的解決方案。

 

區塊鏈行話

 

讓我們想像一下,你經常旅行,而且你只是希望能夠很容易地解決航班延誤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你要嘗試一種有前途的、基於 P2P 區塊鏈的旅行保險。聽上去這種保險能幫你省錢!然後你打開 「how it works」(如何運作)這一部分,你將會看到,你只需選擇一個航班,然後在以太(ether)中將已簽署的交易,提交到一個 DApp 位址來創建智慧合約。就算你能明白上面到底是在說什麼,你也無法向你奶奶或者你家 5 歲小孩描述這一過程,對吧?

 

譯注:行話是指一些特定專業人士之間的用語,為了幫助討論議題,這些用語當中有許多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簡化,例如可能會直接使用縮寫而不必附加解釋。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行話。在一個領域當中,某個詞彙可能會有比標準解釋更為精確的定義。

 

作為潛在用戶,我們希望在航班延誤的情況下,能夠確保我們會得到賠付,我們並不關心什麼交易啊,什麼智慧合約啊等等。我們既不關心底層技術,也不想採用新的使用方式。技術應該遵循現有的用戶行為和習慣,而不是重新構想用戶體驗_這樣技術才會取得成功。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通訊:要想被聽到,區塊鏈驅動的服務應該討論的,是用戶需求和潛在價值,而不是酷炫的功能或技術。

 

讓我們分析上面提到的那些內容,找出關鍵的價值點。「已簽署的交易」(Signed transaction)意味著你的付款是安全的,「以太」(ether)和 「DApp」 這兩個關鍵詞,意味著你購買的保險值得信任。「智慧合約」意味著你將會自動立即付款。如此看來,應該可以為用戶帶來巨大的價值,但是行話卻會在技術和用戶體驗之間造成了誤解。

 

解決方案

 

那麼,我的建議是什麼呢?我確信我們需要與使用他們語言的人進行交談,並且只在絕對需要時,才使用區塊鏈特定行話。

 

是的,說行話是顯得挺時髦的,但如果你想要覆蓋更廣泛的受眾,請你使用人們熟悉的詞彙。還有,現在是時候停止討論 「什麼是比特幣」 了,關於比特幣的各種資料已經滿天飛了,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如果你接受比特幣,請使用 「buy」(購買)而不是 「send」(發送)來啟動付款,對於付款狀態,請使用 「your purchase is almost verified」(你的購買已確認)而不是 「your transaction needs two confirmations」(你的交易需兩次確認),還有是 「fee」(費用)而不是 「mining fee」(挖礦費)。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區塊鏈技術不受歡迎?嘗試把用戶體驗放到第一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