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人民幣」面貌漸漸清晰,區塊鏈技術卻不是中國央行的首選?
區塊鏈資訊/經濟參考報/張莫、張小潔/張詠晴編譯
2019-09-26 14:20

 

越來越多有關中國法定數位貨幣(DC/EP)的資訊浮出水面。與此前五年的低調研發相比,今年尤其是8月以來,中國央行方面似乎願意透露出更多訊息,這無疑是一種暗示,我們將迎來一場現鈔變革,「數位人民幣」面貌漸清晰。

 

不過,「數位人民幣」試點乃至全面落地,並不會像一些媒體描述的那麼迅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9月24日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中國央行對於法定數位貨幣的推出「沒有時間表」,並稱「還會有一系列的研究、測試、試點、評估和風險防範」。業內專家指出,在「數位人民幣」瓜熟蒂落前,還需要充足而細緻的準備。

 

技術「賽馬」 商業機構躍躍欲試

 

對於數位貨幣,商業機構與公眾的關注點不盡相同:後者好奇支付體驗會有怎樣的不同,前者則更加在意央行所作出的「不預設技術路線」等表態,試圖捕捉參與法定數位貨幣研發甚至營運的機會。

 

在公眾認知中,數位貨幣往往和區塊鏈技術捆綁。不過,根據央行人士的表態,央行在推進法定數位貨幣的過程中不預設技術路線,也就是說不一定依賴某一種技術路線。區塊鏈只是央行數位貨幣備選的底層技術之一。

 

「我們會堅持中心化管理,在研發工作上不預設技術路線,可以在市場上公平競爭選優,既可以考慮區塊鏈技術,也可採取在現有的電子支付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新技術,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我們也設立了和市場機構激勵相容的機制。」易綱24日在發布會上表示。

 

「就像當年在全國推廣POS收款機一樣,這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如果我們採取百花齊放的方法,允許很多私營機構參與到這個生態系統的建設,那麼國家就需要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和合規要求,參與者必須達到這些要求才能夠進入這個市場。如果這方面工作做得好,法定數位貨幣又只是取代現金的話,它所帶來的金融風險應該是比較小的。」世界銀行首席資訊安全構架師張志軍說。

 

如上所述,中國央行鼓勵技術「賽馬」、市場競爭優選,並對技術也劃定了底線和標準。穆長春表示,「任何一種技術路線,央行都可以適應,前提是你的技術路線要符合一定門檻,比如至少要滿足高併發需求,至少達到30萬筆/秒。」穆長春表示,這樣的門檻要求是為了能滿足零售所要求的高併發性能。

 

張志軍表示,30萬筆/秒的併發量標準,應該說是相當高的。他表示,這麼高的速度一般的區塊鏈技術達不到,因為區塊鏈需要透過共識機制,才能把交易記錄進帳本。共識是需要時間的,所以要達成共識就要犧牲速度。聯盟鏈某些共識算法,可以達到每秒上千筆交易。每秒30萬這麼高的速度要麼是中心化的解決方案,要麼就是用比較獨特的分散式帳本技術,才有可能接近這麼大的容量。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中國金融學會會長周小川,今年5月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專題講座上也表示,區塊鏈沒有按照想像的發展速度使每秒交易筆數(TPS)達到足夠大,遠不能支撐零售交易的支付系統,但可以做一些小規模金融市場交易或其他應用方面的試點。據瞭解,中國人民銀行目前正在推進的區塊鏈,在兩個低TPS交易市場的應用:一是票據交易,二是信用證融資的交易。

 

中國央行並沒有發布有關數位貨幣運行方案的完整白皮書,一些技術細節不得而知,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具備技術研發能力的私營機構對此有很高參與熱情。

 

「我認為,在央行——商業銀行這個架構的第二層,即商業銀行環節,私營機構有機會參與。」井通科技CEO和MOAC區塊鏈聯合創辦人周沙表示,一般的區塊鏈技術無法達到相關技術要求,不過在區塊鏈技術的基礎上搭建一些架構,有可能達到央行的併發量要求。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數位人民幣」由虛入實:畫像漸清晰,推出沒有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