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抵抗網路對個人隱私的侵犯,「密碼龐克」應運而生!
通證通研究院/張詠晴編譯
2018-12-25 08:45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電腦和互聯網技術方興未艾,為了抵抗網路時代對個人隱私權的侵犯,密碼龐克誕生了。

 

在這個十年中,柏林牆倒塌,東西德合併;戈巴契夫宣布辭職,蘇聯解體,冷戰結束;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中,美軍摧枯拉朽般戰勝了伊拉克軍隊。整個西方世界洋溢在喜悅的氛圍中。

 

矽谷和美國的科技公司,依然沐浴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如烏托邦般的餘暉中,目睹著新經濟的崛起和令人目眩的成長率,電腦和互聯網可能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發明。

 

個人電腦逐漸進入普通人家中,越來越多的擁有個人電腦的人們,將他們的電腦連接上了範圍迅速擴大的互聯網,且網路連接速度飛升。

 

然而,人們逐漸發現,大型中心體在試圖透過網路,加強其對個人的監視與控制。在網路上,掌握數據的中心體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輕鬆的追蹤他們想瞭解的個人。大企業利用用戶在互聯網上的表現刻畫用戶畫像,針對性地推送廣告。

 

大型中心體非但沒有動力去維護個人的網路隱私,他們反而希望盡可能獲得個人在網路上的洩露的隱私。因為他們可以從中獲得所需。

 

1992年7月,美國國家安全局透過間諜技術,得知美國公民吉爾摩(Gilmore)持有密碼學專家弗里德曼手稿。在其寄給吉爾摩的信中,國安局提及法條18 USC,第798條。該法規將發布機密密碼學資訊,歸為聯邦性質的犯罪。隨後,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律師和間諜威脅吉爾摩交出其手中的文獻,否則將面臨訴訟或其在信中所說的「別的可怕的事」。

 

1993年4月,白宮提出了託管加密標準(EES),該標準涵蓋了市面上所有統稱為「Clipper晶片」的加密處理器。它旨在實現加密通訊,特別是手機上的語音傳輸。當兩個設備建立安全連接時,執法機構仍然可以掌握用於解密加密數據的密鑰。使用安裝了該晶片的設備時,通訊雖然受到保護,但FBI卻可以在他們需要的時候,閱讀加密的郵件或者收聽通信者的通話。

 

此類事件的不斷發生,漸漸引起了人們的警覺。不信任感在第一批網路用戶中逐漸蔓延。

 

1992年末,提摩西·梅(Timothy May)建立了密碼龐克郵件列表,為全世界致力於保護個人網路隱私權的人們提供了交流想法技術的平台。

 

1993年,艾瑞克‧休斯發布《密碼龐克宣言》,正式宣告了密碼龐克透過密碼學的手段,保護個人網路隱私權運動的開始。

 

密碼龐克的核心理念_捍衛個人網路隱私權 

 

密碼龐克的核心理念,是捍衛個人網路隱私權和加密安那其主義。

 

密碼龐克運動的創辦人之一艾瑞克‧休斯在密碼龐克運動綱領性文件《密碼龐克宣言》中寫道:「在電子時代,對於開放的社會來說,隱私必不可少。隱私不同於秘密。隱私是某人不想公之於眾的東西。而秘密,是他不想讓任何人知道的東西。隱私是一種權力。它讓某人有權決定公開什麼,不公開什麼。」

 

密碼龐克認為,大型中心體不值得信任。在網路時代,大型中心體不會主動保護個人隱私權,且會不斷試圖獲得個人網路上的隱私數據。

 

密碼龐克們預見性地意識到,隨著網速的提升,個人電腦的普及,全球將會逐步進入網路時代。屆時,網路將成為每個人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進入網路世界將極大地增加社會生產效率。然而,對不精通網路技術的普通人來說,進入網路時代也將導致他們遭遇隱私洩漏以及其併發的風險。 

 

密碼龐克認為,要保證個人在網路時代的自由,就必須保護個人的隱私權。這就要求利用密碼學技術來保證個人在網路上的匿名。

 

他們認為,迄今為止,現金交易系統是最好的匿名交易系統。在網路誕生之前,現金交易不會在金融系統中留下任何痕跡。在網路迅速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交易將在網路上發生。可以預見,現金交易的空間將在網路時代被不斷壓縮。作為其代價,個人的隱私權和自由將會受損。

 

密碼龐克們為了防止此類情況發生,會透過掌握強加密技術,並提供給普通網路用戶的方式,建立網路匿名交易系統。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BTC的淵源:密碼朋克——區塊鏈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