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轉向?英國央行行長:傳統共識已經難以為繼
共享財經/Neo/張詠晴編譯
2019-08-27 10:53

 

20年前,在各國央行和政策制定者對「貨幣政策挑戰」的探討中,大家研究的論點還在「通貨膨脹」、「靈活匯率」等階段,現如今,終於有人提出了將數位貨幣作為解決目前貨幣困境的新途徑。

 

8月23日,在聯準會年度傑克遜霍爾研討會(Jackson Hole Symposium)上,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Mark Carney)發表了題為「當前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貨幣政策面臨的日益嚴峻的挑戰」的演講。

 

在此次演講中,卡尼總結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缺陷,和以美元為主導的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其表示,「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加劇、保護主義抬頭,以及人們擔心由於政策空間有限,進一步的負面衝擊無法得到充分抵銷,這些因素正在加劇全球經濟的反通貨膨脹傾向。」

 

對此,卡尼提出了一項徹底改革全球金融體系的激進提議,該提議最終將以一種類似Libra的虛擬貨幣,取代美元作為儲備貨幣。

 

以下為卡尼演講重點摘要:

 

傳統共識已經難以為繼

 

幾十年來,主流觀點一直認為,各國可以透過採取靈活的通貨膨脹目標和浮動匯率,實現價格穩定,並將過度的產出變動最小化。人們認為,政策協調所取得的成果充其量也只是有限的,解決辦法是各國保持國內秩序。

 

但由於幾個原因,這種共識越來越站不住腳。

 

首先,在過去幾十年裡,國際聯繫急劇增加,增加了跨境溢出的重要性。不斷成長的跨境貿易意味著,外部需求對國內資源配置的影響更大,因此會導致通貨膨脹。低成本生產商融入全球經濟,透過對價格的直接影響,帶來了穩定的反通貨膨脹傾向。

 

其次,不斷成長的主導貨幣定價(DCP)正在降低靈活匯率的減震特性,並改變貨幣政策制定者面臨的通貨膨脹產出波動性權衡。

 

目前,佔主導地位的貨幣定價普遍存在(部分原因在於供應鏈的成長),導致偏離單一價格規律,各國貿易條件失調。在國際貿易發票中,美元至少佔到一半,是首選貨幣,大約是美國在全球商品進口中所佔比例的5倍,是美國在全球出口中所佔比例的3倍。

 

由此產生的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價格黏性意味著,無論出口國和進口國是哪個,美元匯率變動的傳遞率都很高,而非主導貨幣的傳遞率可以忽略不計。因此,進口價格未能有效調整。

 

最根本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核心的不穩定不對稱正在加劇。雖然世界經濟正在重新排序,但美元仍與布列敦森林體系崩潰時一樣重要。

 

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在結構性地降低全球均衡利率,方法如下:

 

1、在全球金融安全網不完善、支離破碎的背景下,新興市場國家防禦性地累積安全的美元資產儲備,助長了全球儲蓄過剩

 

2、減少可持續的跨境流動規模,從而降低全球潛在成長率

 

3、增加潛在經濟結果的下行傾斜

 

很明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核心的結構性失衡和保護主義,正威脅著全球的發展勢頭。

 

儘管全球經濟轉型,但美元仍在IMF中佔據主導地位。數據顯示,在拉美債務危機期間,新興市場經濟體佔全球GDP的比例略高於三分之一。自聯準會上次收緊貨幣政策以來,它們在全球經濟活動中所佔的比重,已從45%左右升至60%。到2030年,這一比例預計將升至四分之三左右。與此同時,雖然美國在全球GDP中所佔比例迅速下降,但美國貨幣政策收緊對外國GDP的溢出效應,目前是1990年至2004年平均水準的兩倍。

 

事實證明,傳統共識的平穩運行,都建立在新興市場經濟體面臨的不平等上,而這種畸形的發展狀況顯然不可取。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英國央行行長:類似Libra的數字貨幣將是取代美元體系的最優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