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出手,將為區塊鏈產業添加新變數?
新聞理科生/張詠晴編譯
2018-11-13 14:15

 

紐約、新加坡、東京、香港都在搶賽道。 區塊鏈到底將如何影響未來金融,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但區塊鏈作為一種底層技術,金融界越來越意識到它將成為未來的「天王山」。 科技金融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甚至科技>金融。

 

2017年區塊鏈一紙ERC20協議,就掀起了驚天大浪,這僅僅只是小試牛刀。具有遠見的城市和地區都在佈局。謹慎監管的如韓國、俄羅斯;較為寬鬆的監理沙盒模式的英國、新加坡、中國香港;納入證券監管制度的如美國、澳洲;規範監管的日本、馬爾他。

 

區塊鏈金融之都的戰爭,已經拉開帷幕。

 

從城市競爭來看,方向最明確的是紐約、新加坡、東京、香港。

 

  1. 美國紐約:已經開始發放PAX、GUSD等穩定幣牌照,試圖利用STO打通法幣美元與數位美元通道。 
  2. 日本東京:金融服務局(FSA)已經批准20多家加密貨幣交易所的牌照申請,並下發牌照。
  3. 新加坡:2016年推出的區塊鏈「沙盒(Sandbox)」機制發揮了作用,200多家中國公司落地新加坡。2017年8月表明立場,ICO流程需要接受MAS的監管。 
  4. 香港:在2018年11月份推出了自己的政策。

 

這裡重點解讀一下香港證監會虛擬資產管理新規「要點」:

 

  1. 投資虛擬資產的基金和經紀機構需要註冊,不是人人都有資格投資虛擬資產。 
  2. 分銷加密貨幣基金,都必須申請1號牌(證券交易牌照);受證監會監管的涉加密貨幣基金,只能對專業投資者出售。 
  3. 假如虛擬資產不屬於證券或期貨合約的法律定義範圍,你們隨便玩我不管。例如香港證監會認為BTC和ETH不是證券或期貨,如你們只玩這個,我們不需要發9號牌(資產管理牌照),也不「沙盒論證」。 
  4. 如果僅以管理資產10%以下的比例投資BTC、ETH等不受監管品種,則可以豁免報備和特別監管;投資於BTC、ETH等不受監管的虛擬資產價值超過10%,則需要向證監會報備。 
  5. 對於加密貨幣交易所前期只是沙盒論證,在沙盒實驗驗證發現你這交易所還不錯,香港證監會才有可能頒發牌照,進入沙盒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不可以再有「自營盤」。 
  6. 沙盒論證如果要通過審核、必須受到證監會監督和審查,例如託管、會計覈算、審計、安全、廉潔、利益衝突、KYC、反洗錢等。沙盒的監管標準相當高,證監會要求「不能低於黑池交易平台」的監管標準。

 

香港不愧是金融之都,監管脈絡清晰,手法專業老到。香港的「虛擬貨幣新政」對投資者、交易所和發幣方三者做了嚴格監管,投資者准入門檻提高,交易所不得有「自營盤」(不能當裁判又當運動員),被定義為證券和期貨合約的發幣項目將被監管,不符合規定的不許上有牌照的交易所。

 

既強化了這座金融重鎮的嚴肅態度,同時也表明了香港的積極意願。香港的百年金融史,有過蠻荒拓業的艱難求索,也有獨領風騷的鼎盛時期。

 

近年來雖然有大陸企業赴港上市的紅利,但過於依賴金融的發展之路步步驚心,資本之路最為凶險,一夜之間就有可能出現大變局。區塊鏈就是新的變數,香港出手了,但後面怎麼辦?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香港的『區塊鏈』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