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H成功分叉兩週年,來聊聊當年為什麼要分叉
陳威廉/張詠晴編譯
2019-08-02 12:30

 

昨天剛好是BCH成功分叉兩週年的日子,不論你喜歡BCH或不喜歡,不論你賺沒賺到錢,不管你是否經歷過這件事情,總之,這一定是會載入比特幣的史冊當中的一件事的。

 

不同於城市交通,你花再多錢也沒辦法為自己開個特快通道,比特幣只要你捨得花錢,是能給自己的交易先「安排上」的,這也是為什麼比特幣到擁堵的時候,手續費就會大幅上升,甚至到了幾百塊幾千塊一筆的誇張地步。

 

那麼這麼堵的問題大嗎?當然大了。

 

這意味著再往後,隨著比特幣的價格再上一個台階,對普通人來說,比特幣的「使用價值」就微乎其微了,而更多的是儲存價值。

 

顯然,對於中本聰在白皮書上提到的「cash」一詞,我們應該也可以瞭解到比特幣被創造出來之初的本心,不只是希望比特幣能夠幫人們對抗主權貨幣糟糕的貨幣政策,帶來的無限通貨膨脹,還希望比特幣能成為大家能拿來使用的貨幣,而不是大家都捂在手裡不捨得花的資產。

 

那怎麼辦?

 

這其實就是比特幣的所有支持者和貢獻者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如何保證主網穩定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容納更多的交易呢?

 

比特幣目前的解決方案是隔離見證+慢慢擴大區塊(現在平均已經1.4M了),盡可能地能容納更多的交易。現在也還在嘗試和討論更多的解決方案,比如目前最有希望在近期執行的Schnorr簽名。但是顯然,這就和不斷改善的交通治理一樣,治標不治本。

 

當然,因為比特幣的這個缺陷,所有新幣幾乎都會提出新的解決方案。但是可惜,其他幣的幾種嘗試,目前都不算成功。

 

比如以太坊,當時喊著幾秒一個區塊,比比特幣快的多的交易體驗,更適合作為區塊鏈的轉帳工具等等。

 

結果呢?每當有基於ETH運行的遊戲或是應用出現的時候,ETH堵成什麼樣了,大家應該還很有印象吧?

 

比如BCH、LTC、BSV這幾個在比特幣的基礎上改良一些的,其實可以參照以太坊,現在不堵並且手續費低,完全是因為沒什麼人用而已,一旦給他們能把比特幣和以太坊堵的水洩不通的交易量,他們一樣也是堵,不是嗎?

 

完全不堵的是什麼?EOS、BNB和TRX這樣的,也就是PoS機制的,基本上就不會堵了。但是又有幾個人放心把PoS機制的幣,當做自己家傳的祖傳寶貝呢?

 

就如同開頭那個段子一樣,北京是堵,但是大部分人也不會因為北京堵就去西伯利亞上班吧?況且,如果西伯利亞真的發展成了北京,那不還是堵嘛。

 

沒救了嗎?

 

這麼看下來,是不是比特幣必堵無疑了?

 

事實上,這一定是比特幣的長期問題,尤其是在即將到來的牛市中,每天都會堵,然後這個問題將會被非BTC支持者不斷放大。

 

但是其實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還是被放大了,說白了—又不是不能用。

 

比特幣擁堵手續費高,人們可以在次級市場上換成其他幣來轉,如果是日常應用的話,比如買個咖啡,買個機票,住個酒店之類的應用,也一定是透過穩定幣來進行,而不是其他加密貨幣。

 

真正需要用到比特幣主網上直接交易的,往往是金額較高較為重要的交易,他們並不在乎這點手續費,比特幣也完全能滿足他們的使用需求。

 

這個問題會存在並且長期存在,沒有必要去放大它,也沒必要做無謂的擔心,因為你擔心也沒用。

 

(另外我當然支持出現比比特幣轉帳更快更穩定的幣,獲得更高的共識以及市值,但是在沒做到之前,吹噓自己比比特幣轉帳效果更好的,就跟拿塊磚吹噓自己比金條更大塊一樣,沒有意義。)

 

結論:我不是說比特幣擁堵不是問題,但是你沒有簡單處理的辦法。正如同大城市一到高峰期就堵的水洩不通一樣,你就不出門了嗎?肯定不是的。

 

比特幣會堵成這樣、手續費高成這樣的唯一原因就是:比特幣價值越來越高了。

 

提出問題的人還會說這麼一句:那麼以後窮人就沒資格使用比特幣了嗎?那麼你覺得窮人就沒資格有房子了嗎?同樣的問題,相信你自己有自己的答案。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比特幣分叉兩年記:聊聊當年為什麼要分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