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退燒?各國政策顯示,它在蓄積能量(上)
區間集/張詠晴編譯
2018-09-25 11:15

現在區塊鏈產業可謂進入「深秋」。最近筆者參加一些區塊鏈產業相關活動,譬如「鏈改」、地方的區塊產業基金發布會等,現場情形也莫不是「涼涼」的氛圍。

 

儘管這一方面是因為區塊鏈技術發展不成熟,項目無法實際落地應用;另一方面,中國的區塊鏈產業監管政策收緊,相關項目缺乏生存土壤也是重要原因。

 

東方不亮西方亮,相較於中國而言,國外的區塊鏈監管政策到底如何呢?是否也像中國一樣缺乏生存土壤呢?

 

為此,區間集梳理了包括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俄羅斯等相關監管新聞大事件。

 

從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國家對 ICO 融資並不十分「感冒」,現在很多國家,正透過完善各項 ICO 融資基礎建設,積極引導市場資金入場。比如像美國當局允許穩定幣發行,允許 Bitgo 開拓資產託管業務;還比如,法國正在透過立法制定 ICO 引導方針,為企業營造友好的環境氛圍。

 

如果回到一年前,那時的景象讓人很難想到最近發生的監管政策。一年的時間,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已經開始意識到,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數位金融正在到來,並為之完善基礎設施,努力爭奪這一波數位金融浪潮的先機。

 

那麼,中國嚴格監管的區塊鏈產業是否就意味著大大落後呢?我認為這樣的觀點有失偏頗。此次區塊鏈監管態勢收緊,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為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政策影響,而且,要翻轉大國制度,其實具有著一定的難度。

 

預計未來幾年隨著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逐漸化解,以區塊鏈代表的數位金融產業也會回暖,屆時中國也會迎頭趕上。

 

另外,在人才、技術方面,中國其實並不差,而且還有一定優勢,更為關鍵的是市場需要。在產業轉型大的時代背景下,幾乎大部分的實體產業都不好做,要想成功跳出泥淖,就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數位金融會讓企實體產業透過更加低成本、更加便捷的渠道獲得資金。

 

當然有人說,當年 P2P 在興起時也打著這樣的口號_為實體經濟輸血,最後結果是亂七八糟。前幾個月爆雷不斷的新聞想必大家還記憶尤新吧。筆者認為區塊鏈不是 P2P ,二者不能畫上等號。區塊鏈自誕生就和 P2P 擁有不同基因,P2P 是中心化,區塊鏈則是去中心化,這是二者本質的差別。這也是區塊鏈最核心價值,犧牲效率、犧牲能耗,不就是為了實現這點嗎?

 

近日,中國的人民銀行召開民營企業金融服務座談會,易綱強調,金融機構必須進一步加大對民營企業的融資支持,做好金融服務工作。各大銀行要發揮表率作用,準確把握民營企業的發展特徵,提高風險定價能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構建服務民營企業的商業可持續模式,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

 

要實現這一目標,沒有新金融技術應用是不行的,新金融技術若沒有區塊鏈,能釋放的能量也是有限的。所以,筆者認為:

 

區塊鏈未「涼」,它在蓄積熱能,它在自我進化,它正與監管一起成長。耐心等待,結果自成。

 

在美國方面:

 

美國監管部門對於加密貨幣的發展一直採取相對中立態度,既不嚴格限制其發展,也不突破自己底線。從近幾個月情況來看,一方面監管部門積極促進加密貨幣底層設施的建成,讓機構資金可以安全進場;另一方面,對於加密貨幣 ETF 申請一直採取審慎態度。現在,金融衍生品與資產託管,正成為華爾街競相角逐的新藍海。

 

相關新聞事件:

 

9 月 13 日,區塊鏈安全公司 Bitgo 宣布獲得美國監管機構批准,提供加密貨幣託管服務。

 

9 月 10 日,紐約金融服務部(NYDFS)批准兩種穩定幣,兩者均與美元掛鈎,且受美國法律監管。

 

8 月初,據《彭博社》報導,高盛正在考慮為加密貨幣提供託管服務。整個 8 月份,美國證監會已經拒絕了總共 9 起比特幣 ETF 申請。

 

7 月初,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黑石集團,一改此前的批評態度,正在成立加密貨幣工作小組。Coinbase 正在審慎克制地走在「合規化交易所」的道路上,並在探索對機構投資者的託管業務。

 

下篇連結:

區塊鏈退燒?各國政策顯示,它在蓄積能量(中)

區塊鏈退燒?各國政策顯示,它在蓄積能量(下)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各國最新監管政策梳理:區塊鏈未『涼』,它在蓄積熱能